
(1).青苔的别稱。《文選·沉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賓階緑錢滿,客位紫苔生。” 李善 注引 崔豹 《古今注》:“空室無人行,則生苔蘚,或青或紫,一名緑錢。” 唐 岑參 《長門怨》詩:“緑錢侵履跡,紅粉溼啼痕。” 宋 蘇轼 《和陶<歸園田居>》之一:“南池緑錢生,北嶺紫筍長。” 鄭澤 《長沙谒烈士祠》詩:“緑錢罷幽徑,華采輝吾黨。”
(2).指榆莢。榆莢形似錢串,故名。 前蜀 韋莊 《和元秀才别業書事》:“緑錢榆貫重,紅障杏籬深。”
“緑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生長在陰濕處的苔藓類植物,古代文人常将其融入詩文以營造意境。例如:
因榆莢形似成串的銅錢,故得此名。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或相關用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緑錢》(lǜ qián)是指用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資金。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緑」和「錢」。
「緑」是一個獨體字,部首是「糸」(mì),是表示絲綢的象形字。它有七個筆畫,寫法比較簡單。
「錢」是一個獨體字,部首是「金」(jīn),是表示金屬的象形字。它有十個筆畫,寫法相對複雜一些。
《緑錢》一詞最早來自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用以描述投入到這些項目的資金。
在繁體字中,「緑」的形狀與「綠」相同,但是有些書寫習慣會在「緑」的左上角加上「缶」的部首,表示與環境相關的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緑」和「錢」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可以辨認出來。
例句:他們将大量的緑錢投入到森林保護項目中。
組詞:緑色、緑帶、緑洲、緑意。
近義詞:環保經費、可持續發展資金。
反義詞:污染資金、非環保資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