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棡鼓的意思、棡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棡鼓的解釋

一種有蓋的小鼓,長三尺,奏樂時常先敲擊以引大鼓。《樂府詩集·橫吹曲辭》 宋 郭茂倩 題解:“自 隋 已後,始以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為四部,總謂之鼓吹,并以供大駕及皇太子、王公等。一曰棡鼓部,其樂器有棡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七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棡鼓”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古漢語或方言用法,在現代标準漢語中較少見。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結合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

“棡鼓”可分解為兩個部分:

因此,“棡鼓”整體意指用棡木制成的鼓,或泛指以堅硬木材為材質的鼓類樂器。這種用法多見于曆史或地域性語境,如古代典籍或地方志中描述民間樂器的制作材料。例如,在部分方言區,“棡鼓”可能特指一種傳統鼓具,強調其耐用性和音質特點。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棡鼓”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主要用于儀式或宴享場合。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棡鼓(拼音:gāng gǔ)是一種帶蓋的小型鼓,長約三尺(約1米)。其特點是在奏樂時通常先被敲擊,用以引導後續的大鼓或其他樂器加入演奏。

  2. 曆史與用途
    據《文獻通考·樂九》和《隋書·音樂志》記載,棡鼓在隋炀帝大業年間(605-618年)的宴享活動中被使用,屬于鹵簿儀仗樂器之一,常與金鉦、長鳴角等組成鼓吹樂部。

  3. 别名與文獻記載
    該樂器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掆鼓”,如《隋書》稱“棡鼓”,而《文獻通考》則記為“掆鼓”,實為同一類樂器。此外,它還被傳為黃帝時期的樂曲名,共十章,可能與祭祀或戰争相關。

  4. 補充說明
    普通“鼓”在古樂中多為圓柱形中空結構,兩面蒙皮(如牛皮),用途廣泛,包括指揮軍隊、祭祀、慶典等。而棡鼓因帶蓋的獨特設計,可能具有調節音色或象征禮儀的功能。

建議進一步查閱《文獻通考》《隋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音樂史研究獲取更詳細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跋尾冰甃常限車間陳師侈張促齡大舅子大腳色亶洲大雄佛颠陷蛾羅分管分斤掰兩圪蹴隔三差五顧況古門道狠愎家菊谏説狡勇絜誠進級金人捧露盤進職楷法昆阆藍尾酒連疆林帶留美禮賢漏粉落晖闵子裡謀聽計行農行洽博彊急晴牕耆年會瓊堆玉砌僛僛三皇五帝聖迹受室書不盡意束狹太學體添酒跳龍門透徹徒咢玩命瓦查閑嗑小景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