棡鼓的意思、棡鼓的詳細解釋
棡鼓的解釋
一種有蓋的小鼓,長三尺,奏樂時常先敲擊以引大鼓。《樂府詩集·橫吹曲辭》 宋 郭茂倩 題解:“自 隋 已後,始以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為四部,總謂之鼓吹,并以供大駕及皇太子、王公等。一曰棡鼓部,其樂器有棡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七種。”
詞語分解
- 棡的解釋 棡 ā 〔青棡〕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木材堅硬,供建築用。亦稱“槲栎”。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鼓的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網絡擴展解釋
“棡鼓”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主要用于儀式或宴享場合。以下是綜合解釋:
-
基本定義
棡鼓(拼音:gāng gǔ)是一種帶蓋的小型鼓,長約三尺(約1米)。其特點是在奏樂時通常先被敲擊,用以引導後續的大鼓或其他樂器加入演奏。
-
曆史與用途
據《文獻通考·樂九》和《隋書·音樂志》記載,棡鼓在隋炀帝大業年間(605-618年)的宴享活動中被使用,屬于鹵簿儀仗樂器之一,常與金鉦、長鳴角等組成鼓吹樂部。
-
别名與文獻記載
該樂器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掆鼓”,如《隋書》稱“棡鼓”,而《文獻通考》則記為“掆鼓”,實為同一類樂器。此外,它還被傳為黃帝時期的樂曲名,共十章,可能與祭祀或戰争相關。
-
補充說明
普通“鼓”在古樂中多為圓柱形中空結構,兩面蒙皮(如牛皮),用途廣泛,包括指揮軍隊、祭祀、慶典等。而棡鼓因帶蓋的獨特設計,可能具有調節音色或象征禮儀的功能。
建議進一步查閱《文獻通考》《隋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音樂史研究獲取更詳細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棡鼓》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鼓樂器。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寫法、例句,還有與它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棡鼓」的部首是「木」,意為木材。
- 它由14個筆畫構成,分别是:捺、撇、提、橫折、豎彎鈎、橫、撇折、點、橫折撇、豎、橫鈎、豎折、橫折鈎、橫折彎鈎。
來源:
- 「棡鼓」來源于古代的樂器名稱,指的是用木頭制成的鼓。
繁體:
- 「棡鼓」的繁體字為「棡鼓」,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棡鼓」寫作:「棡䲕」。
例句:
- 奏起悠揚的棡鼓聲,整個慶典活動更加熱鬧了起來。
組詞:
- 「棡鼓」可以和其他字組合成一些詞語,比如「棡鼓樂團」、「棡鼓表演」。
近義詞:
- 「棡鼓」的近義詞包括「鼓」、「木鼓」。
反義詞:
- 「棡鼓」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用法,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來決定,比如「不擊鼓」或「不鼓掌」。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滿足你對「棡鼓」的了解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