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珍貴的餅餌。以紅綾裹之,故名。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唐 禦膳以紅綾餅餤為重。 昭宗 光化 中,放進士榜,得 裴格 等二十八人,以為得人。會燕 曲江 ,乃令太官特作二十八餅餤賜之。 盧延讓 在其間。後入 蜀 為學士。既老,頗為 蜀 人所易。 延讓 詩素平易近俳,乃作詩雲:‘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喫紅綾餅餤來。’” 元 馬祖常 《貢院次曹子真尚書韻》之二:“紅綾餅餤出宮闈,賜宴恩榮玉殿西。”亦省作“ 紅綾餤 ”。 宋 樓鑰 《齒落戲作》詩:“休憶紅綾餤,難吞栗棘蓬。”
紅绫餅餤是古代一種珍貴的宮廷點心,特指用紅色绫綢包裹的餅狀糕餅,後成為新科進士受皇帝賜宴的象征性食品,承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指紅色的绫羅綢緞,唐代常為宮廷禦用之物,象征尊貴。此處指包裹餅餤的外飾。
“餅”為面食統稱,“餤”古通“啖”,意為糕點。《集韻》釋“餤”為“餅屬”,合指以米麥制成的甜點。
此物因唐代科舉制度而聞名。據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唐昭宗光化年間,新科進士放榜後,皇帝于曲江設宴,賜每人“紅绫餅餤”一枚。其形如薄餅,以紅绫包裹,寓意“紅運高照”,成為士人功成名就的象征。
紅绫餅餤從實物逐漸演變為科舉文化的符號:
據《清異錄》推測,其制法或類似唐代“見風消”(糯米油炸餅),外裹紅绫以增華美。因實物失傳,今人僅能從文獻推知其兼具食用與禮儀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錢易《南部新書·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陸遊《劍南詩稿·卷二十七》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三》
陶谷《清異錄·馔羞門》(中國商業出版社注譯本)
“紅绫餅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事件,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愛富嫌貧寶鴨八識田八十億刼避彈服秉性赤亭厄劫反聽收視分泥胕腫鋼包公共租界好學滑輪鹡鸰在原極目遠眺鏡鑒衿佩舊壘咎釁沮敗苴枲匡謬正俗靈因陵陰鄰睦昽昽鑼槌門垣緬訴命觞暮砧逆拂龐道剽奪悭囊情景交融青蓮卿僚輕饒素放清醒漆桶底脫全牛圈占羣像染化而遷榮養軟面筋適時守訓殊調私責擡舉托質犩牛微瑕無隙小團洩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