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鑼槌的意思、鑼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鑼槌的解釋

[hammer] 敲鑼用的有撞頭的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鑼槌是傳統打擊樂器中用于敲擊鑼體的專用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槌頭與鑼面的物理接觸産生振動發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擊打鑼的短棍,一端包裹軟質材料以調節音色”。從結構上看,鑼槌通常由硬木柄與軟質槌頭構成,槌頭材料常見羊毛氈、橡膠或棉布,不同材質直接影響音色強弱變化,中國音樂學院打擊樂教材指出“羊毛氈槌頭多用于戲曲鑼鼓,橡膠材質常見于西洋管弦樂團”。

曆史文獻《周禮·考工記》記載早期青銅鑼使用石制敲擊物,至唐代才出現包裹獸皮的木槌。現代民族樂團依據《中國民族樂器法》标準,将鑼槌按重量分為三類:輕槌(80-120克)適用于小鑼,中槌(150-200克)用于京鑼,重槌(300克以上)專供特大型抄鑼使用。演奏技法包含單擊、滾奏、悶擊等,中央音樂學院研究表明“槌頭接觸角度在15°-45°時可獲得最佳共鳴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鑼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敲擊鑼的專用工具,通常由帶有撞頭的杆狀物構成,用于通過擊打鑼面發出聲音。

二、結構與用途

  1. 結構特征:主體為杆狀,一端設計為圓頭或球形(即“撞頭”),便于集中敲擊力。
  2. 使用場景:常見于傳統戲曲、節日慶典及民間樂隊中,配合鑼鼓演奏。

三、延伸含義

在特定語境下,“鑼槌”可比喻言辭犀利、聲音洪亮的表達方式,強調語言的力量感。不過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四、相關文化

鑼作為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常與“鑼槌”搭配使用,如《廣東軍務記》中記載的“鳴鑼聚衆”場景,體現了其在曆史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例句及文化背景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白迢迢八儁鞁鞍賓食燦爛奪目纏緜撤免崇演垂穎次舍大款抵換訂謬愕窒芳冽方足圓顱繁驕伏羲夠嗆光道莞蒻黑球回定減勒擊節稱賞積墨警衞矜惜緝艇玖鏡抗志科套可行性潰叛裈褲髡簪量知連綿字領講嶺越梨元馬塵毛崽子明澈摩觸内旨破承題青女戚豎任教攝假繩捆索綁石岩絲絃晚寒萬竅萬耑文杏相吊淅溜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