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誠》:“村中有巫走無常者, 訥 途遇之,緬訴曩苦。因詢弟所,巫言不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 席 寃憤正無所出,且意必是巨官,或當能作威福,因緬訴毒痛。”
“緬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在文言文或古代文學語境中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緬訴(拼音:miǎn sù)指備述、詳細叙述,即從頭到尾完整地陳述某件事或情感。該詞強調叙述的全面性和細緻性,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構成解析:
例句與出處:
近義詞:備述、詳述(搜索結果顯示無直接近義詞,需結合語境替換)。
多用于描述人物在遭遇冤屈、困境時,向他人或權威者詳細陳述經曆或情感,常見于古典小說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聊齋志異》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緬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緬”和“訴”兩個字。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
“緬”字拆分出來的部首是“纟”,它表示與紡織原料絲相關的事物。而“訴”字的部首則是“讠”,代表了與言語和語言相關的事物。根據簡化字規範,緬的筆畫數為11畫,訴的筆畫數為7畫。
“緬”字的來源于古代的文字形式,而它的繁體字形為“緬”。同樣,“訴”字的繁體形式是“訴”。
在古代,對于這兩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緬”字在《說文解字》中被寫作“綿”,而“訴”字在《康熙字典》中被寫作“愬”。
以下是一些使用“緬訴”一詞的例句:
1. 他站在法庭上,真誠地緬訴了自己的遭遇。
2. 這首歌曲讓我緬訴起我的童年回憶。
3. 這封信是他緬訴對生活的熱愛和思念。
組詞:緬思(回憶),訴苦(訴說自己的苦悶),訴訟(法律案件)。
近義詞:述說,表達,傾訴。
反義詞:傾聽,沉默。
以上是關于“緬訴”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