鹡鸰在原的意思、鹡鸰在原的詳細解釋
鹡鸰在原的解釋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後即以“鶺鴒在原”比喻兄弟友愛之情。 宋 劉克莊 《乙酉答真侍郎書》:“在東朝則非鳴鳩平均之意;在上則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雙珠記·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見了荊花舊妍。” 魯迅 《徬徨·弟兄》:“你還是早點回去罷,你一定惦記着令弟的病。你們真是‘鹡鸰在原’。”亦省作“ 鶺鴒原 ”、“ 鶺原 ”。 唐 孟浩然 《入峽寄弟》詩:“淚沾明月峽,心斷鶺鴒原。” 明 謝榛 《送謝武選少安犒師固原因還蜀會兄葬》詩:“一對郫筒腸欲斷,鶺鴒原上草蕭蕭。” 清 譚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懷》詩序:“憶《除夕商州寄仲兄》:‘風檣抗手别家園,家有賢兄感鶺原。’”
詞語分解
- 鹡鸰的解釋 鹡鴒科的鳥之任一種,與鹨有親緣關系,體型纖細,尾特别長,習慣性地上下抖動詳細解釋.鳥類的一屬。最常見的一種,身體小,頭頂黑色,前額純白色,嘴細長,尾和翅膀都很長,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蟲和小魚
- 在原的解釋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因以“在原”指兄弟。《北齊書·元坦傳》:“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義?”《資治通鑒·宋明帝泰始七年》:“ 太宗 保字螟蛉,剿拉同氣,既迷在原之天屬,未識父子
網絡擴展解釋
“鹡鸰在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í líng zài yuán,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出處與典故
- 來源:出自《詩經·小雅·常棣》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 典故背景:鹡鸰(又名“脊令”)是一種群居鳥類,若有一隻離群,其他同類會鳴叫并尋找它。詩中以此比喻兄弟在危難時應互相救助,體現手足情深。
二、基本含義
- 核心意義:形容兄弟間的深厚情誼,尤其在困境中不離不棄、彼此扶持()。例如魯迅在《彷徨·弟兄》中引用此詞,強調兄弟間的牽挂與關懷()。
- 常見誤解:部分資料提到“處境艱難,無處可去”,但這一解釋偏離了原意,應為誤傳()。
三、用法與場景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多作賓語或定語()。
- 適用語境:
- 描述兄弟患難與共,如:“他們二人鹡鸰在原,共渡難關。”
- 引用典故強調親情,如《幼學瓊林》中“患難相顧,似鹡鸰之在原”()。
四、延伸與對比
- 近義成語:手足情深、兄友弟恭。
- 反義成語:兄弟阋牆、同室操戈。
- 文化意義:反映中國古代對血緣親情的重視,倡導家族互助的傳統倫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詩經》原文或《幼學瓊林》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鹡鸰在原》的意思
《鹡鸰在原》是一句古代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鹡鸰在原》。它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描述了大自然中的一幕,表達了自然的美和生命的韻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鹡鸰在原》中的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鹡(鳥):部首鳥,12畫
- 鸰(鳥):部首鳥,12畫
- 在(土):部首土,9畫
- 原(水):部首水,10畫
來源
《賦得鹡鸰在原》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賦,描寫了鳥兒在原野上自由飛翔的美妙景象。這句詩常被引用,成為固定的詞組。
繁體
繁體字中的《鹡鸰在原》為《鷄鴒在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所用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鹡鸰在原》中的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有所差異,需要進一步考證。
例句
這個詞常用于描寫自然景色,類似的例句有:
• 江水流暢自如,如鹡鸰在原。
• 山野藍天下,鹡鸰在原飛。
組詞
與《鹡鸰在原》相關的組詞有:
- 鹡鸰:指一種鳥類。
- 在原:常用于描述事物或生物在草原、原野上的活動。
近義詞
與《鹡鸰在原》意思相近的詞有:
反義詞
與《鹡鸰在原》意思相反的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