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檝 ”。劃槳;劃船。《後漢書·張禹傳》:“﹝ 張禹 ﹞遂鼓楫而過。” 唐 薛據 《泊震澤口》詩:“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 明 劉基 《魚樂軒記》:“鮫人蜑夫,鼓檝生風。”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急呼舟人鼓檝,一夜追及其父兄。”
鼓楫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鼓”和“楫”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鼓”本義為擊打、振動(如《說文解字》釋“鼓,擊鼓也”),引申為發動、激揚之意;“楫”指船槳,《釋名·釋船》載“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二者組合後,“鼓楫”特指劃動船槳使船行進的動作。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東漢張衡《西京賦》載“縱棹歌,發引和……鼓楫而航”,描述船工配合鼓點劃槳的勞作場景(見《昭明文選》卷三)。唐代李善注《文選》時特别強調“鼓楫者,言用力也”,突顯其蘊含的奮力進取之意。
在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為書面用語,釋義為“劃動船槳”,常用于文學創作中表達揚帆起航的意象。古文字學家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亦考證,甲骨文“舟”字旁多見持楫象形,印證鼓楫作為古代重要水上勞作方式的淵源。
“鼓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jí(注音:ㄍㄨˇ ㄐㄧˊ),字面含義為劃槳、劃船。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唐宋詩詞等文獻來源。
白狄保和倍蓰别裔長短歌饞魂沉竈産蛙持後出疹子彫蓬調罄敦信發颠甘滑告茶瓜田李下貴手過景還級黑烏烏黃金屋獲釋檢波江山如故楶棁之材解弦更張鏡天槿闌攬勝磊瑰不覉靈保流水無情卵鹽擬不于倫齧雪盤渦判縣強步牆頭馬上橋台棋敵穹碑球府人事三觀扇奬潸泫申冤吐氣師古豕食丐衣斯箱頽縱吐瑞窩縮無蒂污累相連愛賢良文學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