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iger-shaped tally issued to generals as imperial authorization for troop movement in ancient China] 古代軍中印信。銅質虎形,左、右兩半,朝廷存右半,統帥持左半,作調動軍隊時用
則得虎符。——《史記·魏公子列傳》
佩虎符坐臯比者。——明· 劉基《賣柑者言》
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為虎形。初時以玉為之,後改用銅。背有銘文,剖為兩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給予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将帥。調發軍隊時,朝廷使臣須持符驗對,符合,始能發兵。此制盛行于 戰國 、 秦 、 漢 ,直至 隋 代。到了 唐 代始改用魚符。《史記·魏公子列傳》:“ 嬴 聞 晉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公子誠一開口請 如姬 , 如姬 必許諾,則得虎符奪 晉鄙 軍,北救 趙 而西卻 秦 ,此五霸之伐也。” 唐 羅隱 《送王使君赴蘇台》詩:“東南一望可長籲,猶憶王孫領虎符。”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七:“主持朝論垂魚袋,料理軍書下虎符。”
虎符是中國古代軍事權力的重要象征,其含義和功能可綜合曆史文獻與文物考證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将領調兵遣将的憑證,因形制為伏虎狀而得名。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符節相合”驗證調兵指令的真實性,成語“符合”即源于此驗證過程。
二、形制與功能
三、曆史演變
四、現存實例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杜虎符”為典型代表,屬戰國時期秦國文物,虎身錯金銘文完整,印證了“右在君,左在杜”的調兵制度。
五、文化影響 作為中央集權軍事制度的體現,虎符不僅影響後世兵符形制(如清代令牌),其“分權制衡”思想對現代安全認證技術亦有啟發。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虎符既是實用軍事工具,也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縮影,現存文物與文獻共同構建了其曆史全貌。
虎符是指古代中國用來标識将領身份的一種符號。它是一種以虎形為主題的徽章,代表勇猛和威武。
虎符的部首是虍(hū),它屬于彳(走之人)的一種變體。
虎符的總筆畫數為9畫。
虎符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當時,虎符作為一種獎勵或授予将領的象征,賦予他們統率士兵的權力,并宣示他們的威嚴和權威。
虎符的繁體字為虎符。
古代虎符的字形較為簡化,其寫法為“虍符”。
1. 将軍佩戴着閃亮的虎符,率領勇猛的士兵向敵軍發起了沖鋒。
2. 要獲得虎符,将領必須在戰鬥中表現出色。
1. 戰虎符
2. 虎符令
3. 虎符文
4. 虎符将軍
虎符的近義詞包括:将符、将印。
虎符的反義詞是無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