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d and diligent] 形容高興或勤快的樣子
(1).憂思貌。《禮記·玉藻》:“色容颠颠。” 鄭玄 注:“颠颠,憂思貌也。” 孔穎達 疏:“色容颠颠者,顔色憂思颠颠然不舒暢也。”《周禮·地官·保氏》“四曰喪紀之容” 漢 鄭玄 注:“喪紀之容,纍纍颠颠。”
(2).專注貌。《莊子·馬蹄》:“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颠颠。” 成玄英 疏:“填填,滿足之心。颠颠,高直之貌……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處無為;自不外求,颠颠而遊於虛淡。” 陸德明 釋文:“颠颠,丁田反。 崔 ( 崔譔 )雲:專一也。”
“颠颠”是漢語中具有多維度含義的疊音詞,其釋義需結合語境及語用習慣分析:
一、基礎詞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颠颠”作形容詞時表示“颠簸、不平穩的狀态”,例如“山路颠颠,行車需謹慎”。作副詞時強調動作的持續性,如“他拿着書颠颠地跑過來”,體現輕快且略帶搖晃的動态感。
二、方言拓展
東北官話中,“颠颠”可表“興高采烈”的情緒,《東北方言概念詞典》收錄其口語用法,例句“這孩子考試得了滿分,樂得直颠颠的”。閩南語區則存在“颠颠狂狂”的俚語搭配,形容人行為反常(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
三、古漢語關聯
該詞與單字“颠”存在詞義衍生關系。《說文解字》釋“颠”為“頭頂”,後引申為“上下震動”,此為“颠颠”表晃動義的語源依據(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颠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和時代不同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憂思之貌
最早見于《禮記·玉藻》的“色容颠颠”,鄭玄注為“憂思貌”,形容人面色凝重、心事重重。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顔色憂思不舒暢”(《周禮》引注),如喪事時的哀容。
專注之态
《莊子·馬蹄》中“其視颠颠”,成玄英疏認為指目光專注而高直,體現心神專一。
“颠颠”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古典用法多指向内在狀态(憂思、專注),現代則偏向外在動作或情緒表現。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禮記》《莊子》等古籍。
兵級波靈剝削者不處布宣長名吹法螺吹樂辍已打趁打捶打醋炭颠蕩诋辯鋒炭趕赴功成名遂河東三鳳環洲恢宏豁達大度迦陵毗伽轎衣經濟學驚客進水閘舊教開掘枯士勞動日硫酸銅梅醬夢魂判定配填骈支平頭正臉千秋令節栖泊碛礫傾國傾城傾衿傾昃親屈崎嵚曆落染物善幻省改盛平伸頭嗽口碎步擡杠傥然推調玩辭灣酸崴嵬鄉弟卸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