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願意順服。《左傳·僖公八年》:“ 鄭伯 乞盟,請服也。”《左傳·襄公三年》:“秋, 叔孫豹 及諸侯之大夫及 陳 袁僑 盟, 陳 請服也。”
"請服"為古漢語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軍事政治領域 指戰敗方主動表示歸順臣服。《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第10卷第358頁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裡而許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質。"此處的"許之平"即接受請服,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春秋左傳正義》。
二、禮儀制度層面 特指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制度。《周禮·秋官·大行人》載:"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國之功",鄭玄注疏指出這種周期性朝觐即屬"請服"制度的實踐,通過禮儀程式确認君臣從屬關系,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周禮注疏》。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與古籍校注領域仍具學術價值。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建議閱讀《史記》《資治通鑒》等史籍時需特别注意該詞彙的語境義。
“請服”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請服指主動表示願意歸順或臣服,常用于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場景。例如《左傳》中記載鄭國、陳國等通過盟約表達對強國的服從( )。
多用于被動方主動示弱或依附的情境,強調“自願性”。例如戰敗國向戰勝國請求納入管轄,或小國為求庇護向大國示好( )。
“請服”是古代政治語境中的謙卑表述,體現權力關系中的臣服意願,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更多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
柏皇拜阙褒禅山悲慘世界蔽鄣餔飼草蔬侈質穿掘淡服吊問東坑都門短器械杜郵之戮飯稻否道覆愛蛤蚌隔子觀矚杭杭子鶴乘軒橫強圜阙绛裙家塗笄珥饑附飽飏阃室庫容籃筍離合器淩逼臨涖綸命門床馬道攀登鉛鋒锵鳴橋吏且并齊雞開府期集院青裙缟袂岐轍羣族去殺入陽深耕譚鑫培通邑大都頭緑忘恩負義王漿霧沉沉汙渠五任小腳子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