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殂的意思、薨殂的详细解释
薨殂的解释
指王侯之死。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凡夫爱命,达者狥名;王虽薨殂;功著丹青。”《晋书·王导传》:“方赖高謨,以穆四海;昊天不弔,奄忽薨殂。” 唐 元稹 《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悯悼。”
词语分解
- 薨的解释 薨 ō 〔薨薨〕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如“虫飞薨薨”。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殂的解释 殂 ú 死亡:殂落。殂谢。殂陨。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薨殂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薨”与“殂”二字组成,均表示死亡,特指古代社会上层人物的逝世,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和庄重意味。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薨殂指古代诸侯、高级官员或皇室成员的死亡。该词强调死亡主体的尊贵身份,是封建礼制中区分社会阶层死亡的专用词汇。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合成词的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 薨:《说文解字》释为“公侯卒也”,专指诸侯或等同爵位者的死亡。《礼记·曲礼下》明确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可见其严格的使用范围。
- 殂:《说文解字》注为“往死也”,泛指死亡,但古籍中多用于尊者。如《尚书·舜典》载“帝乃殂落”,指帝王之死,后引申为对地位显赫者死亡的婉辞。
二、字源与文化内涵
- 等级性:古代对死亡的称谓存在严密的等级划分。“薨殂”连用强化了死者身份的高贵性,常见于史书、碑铭中对王侯将相逝世的记载。
- 礼仪性:该词属“讳言”(避讳直接说“死”的委婉语),体现古代礼制对死亡表述的规范化要求。如《唐六典》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薨”,可见其制度约束力。
- 合成词演变:二字同义复用,属古汉语常见构词法(如“崩殂”“殂落”),既加强语义又体现庄重感。唐宋文献中“薨殂”多用于追述前代贵族之亡,如《资治通鉴》载“王薨殂,国中哀恸”。
三、使用场景与文献例证
该词主要见于史籍、典章及文言作品:
- 史书应用:《新唐书·太宗本纪》记“河间王孝恭薨殂”,指郡王之死。
- 典章制度:《宋史·礼志》载“亲王薨殂,辍朝五日”,规定丧仪规格。
- 文学表达: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用“公薨殂兮天子恻”,彰显逝者地位。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释“薨”“殂”字条。
-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四《曲礼下》。
- 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卷十八“司勋郎中”条。
-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卷二《太宗本纪》。
-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卷一百二十三《礼志二十六》。
网络扩展解释
“薨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王侯或显贵人物的死亡。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读音与结构
- 读音:hōng cú(ㄏㄨㄥ ㄘㄨˊ)。
- 结构:由“薨”和“殂”组成,均为死亡义的动词,但“薨”特指王侯之死,而“殂”泛指死亡。
2.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指王侯或封爵高官的去世。
- 语义侧重:两字连用强化了身份的尊贵性,区别于普通人的“死”或“卒”。
3.历史背景与用法
- 等级制度:根据《礼记·曲礼》记载,周代对不同身份者的死亡有严格称谓:
- 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声训解释:“薨”的读音象征较小规模的山崩声,暗含诸侯地位低于天子。
4.文献例证
- 三国时期:曹植《任城王诔》中“王虽薨殂,功著丹青”。
- 唐代:元稹《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提及“忽焉薨殂”。
5.相关词汇
- 近义词:薨殁、薨逝、薨背。
- 区别:“薨殂”更强调死亡事件的庄重性,多用于官方文书或史书记载。
若需查阅更多古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颜氏家训》《晋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包干制奔奔菜甲瞋目搤腕刺剑搭伏搭识得故子第却豆祭斗殷牛独唱遏郁奉询该号狗续貂尾官戒龟甲屏谷租讧炽兼明箭箬旌宠积憎绢头枯堑联立方程砺世磨钝龙芽草媢克靡遑内弟泥水刀掿沙骈干被坚执锐品脱千里莼倾囊清劭曲变入物颯白商和圣绪尸柩蹜蹜汤祷桑林韬精填讳恸怛土著万贯帷幕不修畏却文星高照贤关谐怪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