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鹌鹑的意思、鹌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鹌鹑的解釋

[quail] 一種遷徙性雉類鳥,長約18厘米,棕黑色而有黃色斑點,尾短,不善飛

詳細解釋

鳥名。體形似雞,頭小尾秃,羽毛赤褐色,雜有暗黃條紋。雄性好鬥。肉、卵均可食,味美。 清 無名氏 《燕台口號》之三三:“吉祥字貼賣糕人,薏酒添來菊葉新。休説塞禽惟有雁,袋瓶開處鬭鵪鶉。”原注:“賣重陽糕者,上貼‘吉祥’二字,是日 天壇 中以鬭鵪鶉為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鹌鹑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鹌鹑”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字詞解析

  1.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ān chún,其中“鹌”為形聲字,從“鳥”部,本義指鹌鹑。古時曾将羽毛無斑點的稱為“鹌”,有斑點的稱為“鹑”,後統稱。

  2. 基本含義
    鹌鹑是一種小型禽類,體形圓胖,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并帶有暗黃色條紋,不善飛行。因其外形嬌小、性格溫順,常被用來比喻平凡或不起眼的人或事物。


二、生物學特征

  1. 外形與習性
    體長約18厘米,雄鳥好鬥,雌雄羽色相近,栖息于田野、灌叢或草地,晝伏夜出,善隱匿。

  2. 分布與生态
    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及歐、亞、非等地區,是地栖性鳥類,常成群活動,在生态系統中參與種子傳播和昆蟲控制。


三、文化象征與文學引用

  1. 成語與比喻
    成語“鹑衣百結”形容衣衫褴褛;杜甫詩中“鹑衣寸寸針”亦以鹌鹑羽毛的斑駁暗喻貧寒。

  2. 曆史與習俗
    中國自古有馴養鹌鹑的傳統,唐代作為貢品,宋代盛行鬥鹌鹑,明清時期成為達官貴人的娛樂項目。


四、實用價值

  1. 食用與藥用
    鹌鹑肉和蛋營養豐富,味美且易消化,自古被列為滋補品。《詩經》《唐外史》等古籍均有其作為食材的記載。

  2. 其他用途
    羽毛可用于裝飾,英語稱“quail”,法語為“caille”,日語則音譯“ウズラ”。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來源信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相關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鹌鹑

鹌鹑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短尾小鳥,又稱為"鳥鼠"。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鳥(鳥字旁)

筆畫:16畫

來源:

漢字"鹌鹑"的來源有兩個字,其中"鹌"是鹌鹑的音譯,而"鹑"則表示這種鳥類。

繁體:

繁體字是"鵪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鹌鹑"的古體字是"鵇鷒"。

例句:

1. 這隻鹌鹑它在田野中自由自在地奔跑。

2. 我很喜歡吃鹌鹑蛋,口感鮮美。

組詞:

鹌鹑蛋、鹌鹑肉、鹌鹑窩

近義詞:

蟻鳥、眼淚鳥、小鳥

反義詞:

孔雀、丹頂鶴、大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