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轉循環貌。《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 成玄英 疏:“撓挑,猶宛轉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南朝 梁簡文帝 曰:“循環之名。”撓挑,一本作“ 橈桃 ”。 唐 吳筠 《高士詠·沖虛真人》:“泠然竟何依,撓挑遊太空。”
“撓挑”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存在兩種主要含義:
古典文學中的含義(權威性較高)
根據《莊子·大宗師》及詞典解釋,“撓挑”意為“宛轉循環貌”,形容事物回旋、循環的狀态。例如: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莊子》)
成玄英注疏解釋為“循環之名”,強調其流轉不息的意境。
現代可能的誤用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用指甲輕刮止癢的動作”,但此義項缺乏廣泛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網絡誤傳相關。
建議:
古典語境下優先采用“宛轉循環”釋義;若需現代用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進一步考證。對學術研究,推薦直接引用《莊子》及相關注釋(如成玄英疏)作為依據。
撓挑(náo tiāo)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批評、挑剔”等。它由“扌”和“條”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6劃。
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測它最初可能是用于形容挑骨頭、挑毛病的動作,後來逐漸演化為對人的行為進行挑剔和批評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撓挑的字形為「挼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出現一些變異形式。例如,「挪撓」是撓的古代寫法,「絛屬」是挑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撓挑的例句:
1. 他總是對别人的工作撓挑不停,永遠無法滿足。
2. 這位教授對我們的論文非常撓挑,要求我們重新修改。
3. 老師常常因為他的撓挑而讓同學們感到沮喪。
與撓挑相關的組詞包括:撓剝(náo bō)、撓癢(náo yǎng)、撓腳(náo jiǎo)等。
與撓挑近義的詞彙有:挑剔(tiāo tì)、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cī)、苛責(kē zé)。
與撓挑反義的詞彙有:寬容(kuān róng)、包容(bāo róng)、贊賞(zàn shǎ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