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赫胥氏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軒轅 、 神農 、 赫胥 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 三國 魏 嵇康 《太師箴》:“ 赫胥 既往,紹以 皇羲 。”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洎乎 尊盧 、 赫胥 之代, 驪連 、 栗陸 之君。”參見“ 赫胥氏 ”。
“赫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赫胥氏
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部分典籍認為與炎帝相關。晉代郭象注《莊子》時提到“赫胥,蓋炎帝也”,唐代成玄英進一步解釋其名源于“赫然之德,使民胥附”(德望顯著,百姓歸附)。
據《路史》等記載,赫胥氏又稱“赫蘇氏”,葬于衡山朝日峰,被認為是華夏文明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姓氏來源
“赫胥”亦可作為複姓,但現代較為罕見。例如提到“赫胥”是漢語詞語中的姓氏,且“赫”本身也是常見單姓。
基本含義
成語“赫胥”由“赫”(顯著、盛大)和“胥”(全、都)組成,形容聲音洪亮、氣勢威嚴莊重的狀态。
例:在正式演講或儀式中,可用“赫胥”描述場景的莊嚴感。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如漢代《越絕書》提到“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此處強調上古時代的恢弘氣象。
字形與字義
“胥”字本義為古代小吏或蟹醬,但在“赫胥”中主要取其“全體、協同”的引申義。
“赫”則強調顯著、盛大,如“顯赫”“煊赫”等詞。
現代引用
嚴複翻譯的《天演論》中提及英國學者赫胥黎(Thomas Huxley),其姓氏“赫胥”屬音譯,與中文原詞無直接關聯。
“赫胥”需結合語境理解:
①曆史人物:上古帝王,可能與炎帝相關;
②成語/形容詞:形容莊嚴洪亮之聲;
③姓氏:現代較少見,但存在複姓形式。
建議在文獻中遇到時,參考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赫胥(hè xū)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其意思是指耀眼、光輝、明亮。
赫字的部首是赤(赤目旁),胥字的部首是肉(肉字旁)。赫字由8劃組成,胥字由9劃組成。
赫胥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文獻《周易》中的一句話:“赫胥國無君。”意為赫胥國沒有君主。後來,赫胥逐漸演變為表示光輝耀眼的意義,成為一個形容詞。
赫胥的繁體字為赫胥。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赫胥的寫法略有不同。赫字有時會寫成赥,胥字則有時會寫成胊。
1. 太陽升起時,整個天空都被赫胥的陽光照亮了。
2. 這位演員憑借其赫胥的演技成為了觀衆心中的明星。
赫目(形容眼睛亮光)、光赫(形容光芒耀眼)、赫奕(形容光彩照耀)。
燦爛、光輝、明亮。
暗淡、黯淡、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