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為祭祀所築的土壇,設在南郊。 唐 高適 《過盧明府有贈》詩:“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壇。”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大禮》:“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擇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飾郊壇……郊壇,天盤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級,分四成。” 清 魏源 《金陵懷古》詩之五:“ 南都 勝國駐旌旗,宮闕郊壇尚有基。”
郊壇是古代中國用于祭祀的場所,其含義及特點可總結如下:
郊壇指古代為祭祀活動所築的土壇,通常設在都城南郊。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典籍中均有記載,例如《漢典》和宋代文獻《武林舊事》均明确指出其祭祀功能與地理位置。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郊壇引申為“重要聚會或會議的場所”,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代郊壇的具體形制或祭祀流程,可參考《武林舊事》等古籍記載。
郊壇指的是遠離都市的祭祀台,通常位于城市周圍的郊外地區。在中國古代,郊壇常常用于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是民衆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
郊壇的兩個字分别是“郊”和“壇”。其中,“郊”的部首是“阝”,表示與地理有關,它的拼音是“jiāo”,總共有8個筆畫;“壇”的部首是“土”,表示與地面有關,它的拼音是“tán”,總共有7個筆畫。
《郊壇》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比如《左傳》、《禮記》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着人們對神聖信仰和家族文化的尊重。
繁體字“郊壇”和簡體字“郊壇”的意思和拼音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壇”字的寫法是“土支一冘”,表示土地的支撐和上面的一點。而“郊”字的寫法是“阜攴”,表示在山的旁邊。
1. 今天我們一起去郊壇上祭祖吧。
2. 郊壇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郊廟、壇城、鄉壇、祭壇、郊甸、壇子。
郊外、郊區、鄉村、農村。
都市、城市、市區、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