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southerners]∶舊時北方人譏稱南方人
(2) [man]∶對男子的鄙稱
(1).古代 戎蠻 部落的首領。子,爵位名。《春秋·昭公十六年》:“ 楚子 誘 戎 蠻子 殺之。” 孔穎達 疏:“ 戎 是種號, 蠻 是國名,子,爵也。”《左傳·哀公四年》:“﹝ 士蔑 ﹞将裂田以與 蠻子 而城之。”
(2).泛指部落首領。 唐 白居易 《蠻子朝》詩:“ 德宗 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蠻子。”參見“蠻氏”。
(3).舊時泛稱某些少數民族或南方人。帶有輕視的意思。 元 馬緻遠 《青衫淚》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蠻子設計,送到相公一封書,説相公病危死了。”《水浒傳》第二九回:“眼見得是箇外鄉蠻子,不省得了。” 何其芳 《七一五團在大青山》:“我不能忘記那些你對我談雪山、草地和 西康 蠻子的夜晚。”
“蠻子”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蠻子”原指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後泛指粗魯、野蠻的人。其核心含義包含地域歧視和文化貶低,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口語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春秋》《周禮》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漢典)。
《蠻子》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或指代粗野、兇狠、沒有文明規範的人。這個詞多用于口語中,有時也用作貶義詞。
《蠻子》包含兩個漢字:
1. 蟲字旁(部首)
2. 邑字旁(部首)
這兩個部首分别為“虍”和“阝”。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
《蠻子》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文人的作品中,用來形容或諷刺具有原始、野蠻或不文明之象的人。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在古代漢字中,“蠻”字分為兩種寫法:
1. 釆字頭(繁體):釆采釐(蟲字頭 + 彡 + 刀)
2. 青字頭(繁體):青蠻、青查詢(虍字頭 + 膨)
現代漢字則統一為“蠻”字。
在古代漢字中,蠻”字的寫法經過演變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蟲 + 母 + 日 + 斥:表示一種有毒、有害的昆蟲,或者指代傲慢、野蠻的人。
2. 虍 + 毛 + 臼:表示山野間的其他動物或植物類群。
3. 毋 + 臼:表示一種從四周山野中通過割取食物來維系生活的一類原始部落。
根據不同的語義,寫法也有所不同。
1. 這個人沒有教養,舉止丑陋,真是個蠻子。
2. 那個部落生活極其原始,與外界南轅北轍,可以說是一群真正的蠻子。
3. 他的行為舉止讓人感到十分蠻橫無禮。
1. 蠻夷(形容詞):指原始、野蠻的民族或地區。
2. 蠻荒(名詞):指沒有人迹的荒涼地區或狀态。
3. 蠻幹(動詞):指野蠻行事或做事不按道德和法律規範。
1. 野蠻:特指與文明習俗、禮儀相距甚遠,未被拘束的人或事物。
2. 粗魯:形容人或行為舉止粗俗、沒有禮貌。
3. 無禮:形容行為言語不符合社會禮儀,缺乏教養的。
1. 文明:指社會、人類有組織的形成了一定的品行、禮儀、規範與文化。
2. 有教養:形容有良好教養和修養的人,言行得體、彬彬有禮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