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該死。《水浒傳》第二回:“這厮合休,我教他兩個一發解官。”《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鳗産禍》:“你卻如何把它來害了?我這性命合休!”
"合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是應當死亡、該死,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在古漢語中,“合”有“應當”“理應”的含義,表示事理或情理的必然性。例如《廣韻》釋為“合,應也”。
此處“休”通“休咎”之“休”,本義為“止息”,引申為生命終結,即“死亡”。如《爾雅·釋诂》注:“休,止也。”
合成詞義:
“合休”即“理應死亡”,多用于表達對他人行為的強烈譴責或詛咒,常見于古典小說、戲曲中的斥責語境。
《漢語大詞典》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合休:應當死。多用于責罵。
例證: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這般合休,我便罷休!”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26頁)
《近代漢語詞典》釋義(白維國主編):
合休:該當斃命;該死。
例證:《水浒傳》第二十一回:“你這般合休,倒要賴我!”
(來源:《近代漢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宋元話本、明清小說中常見于人物對話,表達憤怒或道德批判。如《金瓶梅》第九回:“賊合休的奴才,你敢打我?”
因語言演變,“合休”在現代口語中已被“該死”“該殺”等替代,僅存于古籍研究與文學引用。
漢語大詞典 - 合休(需訂閱訪問)
白維國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444-6345-2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287頁
“合休”是古漢語中表強烈貶責的複合詞,意為“理應死亡”,承載了古代社會對道德敗壞的極端批判。其語義根植于“合”的必然性與“休”的生命終結義,多見于元明清文學作品的斥責語境,現代漢語中已消亡。
“合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猶該死”,多用于表達對某種境遇或命運的感歎,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學用例
語境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典白話小說、詩詞,現代漢語已罕用。其語氣較強烈,常與宿命、因果報應等主題相關,如陸遊詩句“縱有王良也合休”暗喻時運不濟。
近義關聯
與“合當”“合該”等詞類似,均含“理應如此”的判定意味,但“合休”特指涉及性命或重大命運的判定。
建議對古典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可查閱《水浒傳》《警世通言》等原著,或通過查字典網()、掌樂學詞語網()等來源了解更豐富的用例。
敗國亡家拌嘴拌舌保不準弊惡避色逋事采香泾沖衞春岑陡跌豆娘惡貫久盈風傳封勒風爐氛曀功夫茶恭惟關鬲跪謝過廳還答渾侖魂亭勦取桔槔駒齒未落君贶刊立柯幹課斂稂莠老叟領府禮錢邁德媒進齧雪剽拟貧迫清靜寡欲秋羅起原痊安三火升瓯生務十蕩十決石鐘山書抄頹運讬物引類維摩丈室文劄五方旗顯盜睍睆嫌微鶱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