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收賦稅。《舊唐書·阿史那社尒傳》:“在位十年,無所課斂。諸首領或鄙其不能富貴, 社尒 曰:‘部落既豐,於我便足。’諸首領鹹畏而愛之。”
“課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課斂”主要指“征收賦稅”,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舊唐書·阿史那社尒傳》記載:“在位十年,無所課斂。”,意為在位期間未向百姓征收賦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課斂(kè liǎn)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在公共課堂中收下的費用。在古代,學生在上課時需要向老師交納的一種小額費用。
課斂的組成部分是“讠”和“勺”,其中“讠”是“言”的變體,“言”是表示語言、話語的意思,而“勺”是表示勺子的意思。
課斂的筆畫數是12畫。其中,“讠”的筆畫數是2畫,“勺”的筆畫數是9畫。
課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老師沒有固定的薪水,所以他們通過教學收取學生的小額費用來維持生計。
繁體字“課斂”與簡體字“課斂”拼寫一樣,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課斂”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比如,早期的訓诂字典《說文解字》中使用了“課斂”的寫法來表示這個詞語。
1. 學生在上課時需要課斂一些費用,以供老師購買教學材料。
2. 在古代,課斂的費用不僅用于支付老師的工資,還用于修繕學校的設施。
組詞:課業、斂財、敷衍。
近義詞:學費、指導費、輔導費。
反義詞:補助、獎學金、免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