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的賜予。《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明 吾邱瑞 《運甓記·翦逆聞喪》:“隻圖個數行露布酬君貺,反阻卻幾點星稀省母傍。”
“君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君贶”指君王的賞賜或恩賜,其中“君”指君主、帝王,“贶”(kuàng)意為賜予、贈予。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君主對臣子的嘉獎或恩惠。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禮儀性文本中,現代口語和一般寫作中已罕見。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君恩”“賞賜”等更通俗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或相關古代漢語詞典。
君贶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莊重、恭敬地向君主進貢或獻上禮物。
君贶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貝。口部表示口音,貝部表示財富。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君贶源自中國古代的禮制,意味着向君主獻禮以示尊敬。
在繁體字中,君贶寫作君獻。
在古代,君贶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甲骨文中,它的形狀更加古樸,有明顯的象形意味。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形狀逐漸演變,君贶的結構和筆畫順序也有所變化。
1. 隋炀帝将君贶奉至玉殿,以示對高麗君主的尊敬。
2. 國禮儀式上,使節們争相獻上君贶,以表彰君主的威望。
君臣、贶贈、進貢
進獻、奉獻、獻上
不敬、怠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