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 水清,滄海波平。舊時用來形容國内安定,天下太平。 唐 顧況 《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無不樂, 河 清海晏窮寥廓。” 宋 王谠 《唐語林·夙慧》:“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 河 清海晏,物殷俗阜。”亦作“ 河清海宴 ”、“ 河海清宴 ”。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垂衣而治,際 河 清海宴之期;乘鉞有虔,鼓雷厲風飛之烈。” 清 納蘭性德 《金山賦》:“ 河 海清宴,中外樂康。”
“河清海晏”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面指黃河水變清、大海風浪平息,比喻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社會景象。其中“河”特指黃河,“晏”意為平靜,該詞通過自然現象的安甯暗喻社會安定。
二、文化内涵
三、應用與延伸
四、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唐代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後顧況《八月五日歌》等文學作品亦有引用。
知識擴展:黃河因含沙量高,“河清”現象極為罕見,古人視其為祥瑞之兆,《三國志》中便有“待河清”表達對太平的渴望。
《河清海晏》是一個成語,意為河水清澈,海洋靜谧。形容水體幹淨清澈、環境甯靜和平靜。用來比喻國家天下太平,民生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态。
《河清海晏》的部首是水(氵),它屬于象形字。它的筆畫數為8畫。
《河清海晏》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這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君王治理國家的标準:
“王者之澤,降之若雨,潤之以恩,澤及下土,流及四海。人民河清,海晏河山。”
這段話形象地描繪了君王善政的成果,後來被引申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國家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河清海晏》的繁體字為「河清海晏」,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河清海晏寫作「河淸海晏」。其中,「淸」是「清」的古體,「滄」是「海」的古體。
1. 因為國家政策的良好執行,現在民生河清、海晏河山。
2.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這個地方終于實現了河清海晏的美好局面。
組詞:河水、清澈、海洋、靜谧、甯靜、社會、天下、太平、民生、安居樂業。
近義詞:天下太平、社稷安甯。
反義詞:水渾、海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