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胡耈”。年老的人。亦指年老;高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雖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 杜預 注:“胡耉,元老之稱。” 孔穎達 疏:“《諡法》:‘保民耆艾曰胡。’胡是老之稱也。《釋詁》雲:‘耉,壽也。’”《釋名·釋長幼》:“﹝九十﹞或曰胡耉,咽皮如雞胡也。” 漢 蔡邕 《劉鎮南碑》:“仁者壽,宜享胡耇。” 唐 顔真卿 《朝議大夫贈梁州都督徐府君神道碑》:“宜克享胡耇,荷天之龍。” 宋 司馬光 《<呂獻可章奏集>序》:“彼不以其道得者,或位極将相,壽及胡耇,從愚者視之,則可為憤邑;從賢者視之,以此況彼,所得所失,孰為多少耶?”
“胡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主要涉及年齡與外貌特征,具體解釋如下: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提到“雖及胡耉,獲則取之”,杜預注:“胡耉,元老之稱。”
《釋名·釋長幼》
記載:“(九十)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引用經典文獻時。如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左傳》《釋名》原文及曆代注疏(如孔穎達《左傳正義》等)。
胡耇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老年人,尤指有學問的老年人、長者。
胡耇的拆分部首是⺼(肉),⺼部意指與肉相關的意思。漢字的構成原理之一就是通過不同的部首來表示漢字的不同意義。
胡耇的筆畫數為11畫,根據漢字的标準規範,它可以通過一筆一畫依次書寫,結構相對簡單。
胡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出現是出自《荀子·六祖》:“胡耄者老者也,如樊哙、僖公之屬耳。”這是用來形容學識淵博的老年人。
在繁體字中,胡耇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的漢字常常有不同的寫法,包括字形、字體的差異。而胡耇的古代寫法在不同的時期和文獻中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保持了與現代胡耇的相似性。古代的漢字寫法多樣化且靈活,因此可以在文獻中見到不同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關于“胡耇”的例句:
1.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胡耇,他的思想影響了很多後來的學者。
2. 這位胡耇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每天堅持學習,非常敬業。
組詞:胡老、“胡耄”、老翁。
近義詞:老者、長者、年邁的人。
反義詞:年輕人、青年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