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患平複。多特指 黃河 水患而言。《宋史·儒林傳二·胡旦》:“ 河 決 韓村 ,尋復塞。 旦 獻《河平頌》。”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政事三》:“治 河 河 平而費止,治漕漕在而費無終窮。”
“河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水利治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河平”指河患平複,尤其特指黃河水患的治理與平息。這一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黃河泛濫後通過治理恢複平靜的狀态。
曆史文獻:
用法特點:
多用于描述黃河水患後的治理成果,帶有官方文書或頌揚性質,如《河平頌》即為慶賀水患平複的文獻。
有極低權威性來源提到“河平”是西漢漢成帝劉骜的第二個年號,但主流曆史資料中未見此說法,建議結合權威史書進一步考證。
如今“河平”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的專有詞彙,例如分析古代黃河治理策略或文獻時可能涉及。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史》《退庵隨筆》等文獻。
《河平》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河流平穩或平靜,形容河面沒有浪湧、沒有波瀾的狀态。
《河平》的第一個字“河”是由“水”字旁和“可”字組成,其中“水”字旁是它的部首,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而“可”字則表示可行、平穩。
《河平》的第二個字“平”是一個單獨的字,由“幹”字旁和“月”字組成,其中“幹”字旁是它的部首,表示穩定、平坦,而“月”字表示一種常見的事物。
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河平》這個詞來源于漢語中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在中國的農耕社會中,河流對于農田的灌溉和交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一條平靜的河流則能帶來豐收和和平。
《河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河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河和平的形态略有不同。具體而言,河字在古代寫法中的上部是由三個點組成,下部則是由兩個垂直的直線構成。而平字在古代寫法中的上部是由兩個橫線構成,下部則是一個豎線。
1. 這片土地被一條甯靜的河平繞着,風景如畫。
2. 他的心境如同一條河平,平靜而甯谧。
1. 河流
2. 平靜
3. 河水
4. 平坦
5. 河岸
1. 甯靜
2. 安詳
3. 平穩
4. 平和
5. 靜谧
1. 激烈
2. 動蕩
3. 波濤洶湧
4. 風波
5. 喧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