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征捐稅。 明 于謙 《晝夜長短》詩:“閭裡無橫科,倉廩有餘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催征》:“裡戶之重累,非盡正供之難應,其弊由于圖差之橫科恣擾。”
“橫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èng kē(注音:ㄏㄥˋ ㄎㄜ),其核心含義為濫征捐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橫科”指政府或官吏以蠻橫、不合理的方式過度征收賦稅,帶有強制性和剝削性。其中,“橫”讀作hèng,表示蠻橫、暴虐;“科”指征稅的條目或行為。
語境與用法
明代于謙《晝夜長短》詩:“閭裡無橫科,倉廩有餘穀。”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到:“圖差之橫科恣擾。”
引申含義
除了字面意義,還暗含對官吏腐敗、社會治理失序的批判,常見于曆史類文本或政論性内容。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橫科(héng k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橫處,即橫放、橫着放置。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物體的位置或方位。
橫科的部首是木(mù),總共包含7個筆畫。
橫科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并且擁有悠久的曆史。
繁體字為橫科。
在古時候,橫科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和差異。
1. 書架上的書是橫科擺放的。
2. 桌子上的文件是橫科排列的。
橫科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多個詞語,例如:
1. 橫向(héng xiàng):橫着的方向。
2. 橫排(héng pái):橫着排列。
3. 橫放(héng fàng):橫着放置。
1. 橫放(héng fàng)
2. 橫置(héng zhì)
1. 豎科(shù kē)
2. 豎放(shù fà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