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質的意思、賦質的詳細解釋
賦質的解釋
天賦資質。 明 宋濂 《贈梁建中序》:“餘也賦質凡庸,有志弗強。” 明 高攀龍 《<朱子節要>序》:“學者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賦質各别,成德亦殊。” 明 馮夢龍 《<石點頭>序》:“且夫天生萬物,賦質雖判,受氣無别。”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質的解釋 質 (質) ì 本體,本性:物質。流質(流動的不是固體的東西)。實質。質言(實言)。沙質。本質。質點。品質。性質。素質。資質。 樸素,單純:質樸。質直。 問明,辨别,責問:質疑。質問。質詢。對質。 抵
網絡擴展解釋
“賦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天賦資質,即與生俱來的禀賦或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fù zhì(注音:ㄈㄨˋ ㄓˋ)。
- 構成:由“賦”(賦予)和“質”(本質、資質)組合而成,強調先天賦予的資質或特性。
2.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人的先天禀賦或事物的本質特性。例如:
- 明代宋濂提到:“餘也賦質凡庸,有志弗強。”(我的天賦資質平凡,志向難以實現)。
- 高攀龍在《朱子節要》序中寫道:“學者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賦質各别,成德亦殊。”(因天賦不同,學者成就各異)。
3.補充說明
- 部分資料(如)提到“賦質”可表示“賦予某物特定性質”,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4.相關引用
- 明代馮夢龍《石點頭》序:“天生萬物,賦質雖判,受氣無别。”(萬物本質不同,但根源一緻)。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可參考漢典或《贈梁建中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質(fù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第一個部首是走(zǒu),第二個部首是貝(bèi)。根據筆畫的計算,賦質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
賦質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初是用來描述賦予某人或某物特質、性質或品質的行為或過程。它既可以用來形容一種天賦或固有屬性,也可以用來表達某種思想、觀念或理論的傳授或傳遞。在現代漢語中,賦質更常用在描述文學、藝術和教育領域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賦質被寫作賦質,但其含義和用法沒有任何變化。這隻是漢字在不同地區和曆史時期的書寫風格之一。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許多不同,但賦質這個詞在古代時期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當時的漢字形狀和結構可能有所不同,但賦質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個關于賦質的例句:
1. 她天生賦有音樂天賦。
2. 這位老師善于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 這本書賦予讀者新的見解和思考方式。
除了賦質之外,也有其他可以用來表達類似意思的詞語,例如天賦、品質、本質等。
至于賦質的近義詞和反義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确定。例如,在描述某人的品質時,與賦質相似的詞語可以是天賦、天性,而相反的詞語可能是缺乏天賦或無天賦。在更具體的上下文中,可能會有更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