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河道的夫役。《元史·河渠志一》:“歷視壞隄,督巡河夫修理。”《老殘遊記》第十二回:“ 東昌府 李大人 到了,要見撫台回話,走到此地,過不去……派了河夫、地保打凍。”
“河夫”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河夫(拼音:hé fū)指治理河道的夫役,即古代負責修築、維護堤壩或疏浚河道的勞工。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
“河”指水道,“夫”指從事體力勞動的男子,合稱即河道勞工。古代河夫多參與防洪、修堤等工程,常見于黃河、運河等治理記錄中。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河夫”可比喻“勇于擔當、樂于助人的人”,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史》或《老殘遊記》原文。
《河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指的是在河流中從事渡河任務的人。它由“河”和“夫”兩個字組成。
“河”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是三;“夫”字的部首是“大”,它的筆畫數是四。
《河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社會交通不便,河流是人們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負責渡河的人被稱為河夫。
《河夫》的繁體字是「河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但《河夫》一詞的意義并未改變,寫法一般為「河伕」。
1. 他是個有經驗的河夫,每天都能安全地将乘客渡過河流。
2. 河夫們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仍然堅守崗位,為人們提供渡河服務。
1. 河流
2. 河岸
3. 河水
4. 河道
1. 渡船工
2. 船夫
3. 船工
4. 渡船員
1. 河忘
2. 岸上人
3. 不渡者
4. 不航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