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怖”。羞愧惶恐。《後漢書·鄧骘傳》:“﹝ 騭 等﹞上疏自陳曰:‘……聖策定於神心,休烈垂於不朽,本非臣等所能萬一,而猥推嘉美,并享大封,伏聞詔書,驚惶慙怖。’”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公慚怖,不知所對。”
“慚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慚怖(拼音:cán bù)指因羞愧和恐懼交織而産生的複雜心理狀态,通常表現為羞愧惶恐或驚慌不安。
情感構成
包含兩種情感:
古籍用例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因意識到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或犯錯後産生的羞愧與不安交織的心理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言解析資料。
“慚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感到害怕、驚恐或沮喪、自慚失落的心情。它既可以形容人們面對恐怖事物感到害怕,也可以表達内心的自責和失落。
“慚怖”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心”和“手”,它們的筆畫分别為8畫和7畫。
“慚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慚”字的本義是指因為自己的過失或缺點而感到愧疚和不安;“怖”字則表示恐怖、害怕。結合在一起,表示内心愧悔和心生恐懼之意。
在繁體字中,同樣也是使用“慚怖”來表示這個詞。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對于“慚怖”這個詞,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和構詞規律并沒有發生變化。
1. 他回憶起那次恐怖的經曆,不禁心生慚怖。
2. 失去比賽後,她深感慚怖,一直自責不已。
組詞:慚愧、怖懼、恐懼、驚怕
近義詞:害怕、懼怕、恐懼、畏懼
反義詞:勇敢、大膽、無畏、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