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牆。《新五代史·雜傳·李仁福》:“ 夏州 城壁素堅,故老傳言 赫連勃勃 蒸土築之, 從進 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 宋 嶽飛 《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劄子》:“苟歲月遷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糧而後取之,必倍費力。” 宋 陳亮 《與王季海丞相書》:“邊陲之急慢,糧草之虛實,兵卒之強弱,城壁之堅脆,歷歷在目,朗然在心。”
“城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城壁(拼音:chéng bì)指城牆的牆體部分,是古代城市防禦體系的核心結構。其特點是堅固厚重,常以夯土、磚石等材料築成,用以抵禦外敵入侵。
軍事防禦功能
宋代嶽飛在《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劄子》中提到:“城壁之堅脆,歷歷在目”,強調城牆堅固程度對戰略的重要性。
北宋《新五代史》記載:“夏州城壁素堅,鑿不能入”,描述城牆堅不可摧的特點。
比喻意義
部分文獻中,“城壁”被引申為“堅固的屏障”,例如形容精神或制度上的保護措施,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僅見于低權威來源)。
“城壁”在古漢語中常與“城池”并稱,前者側重牆體,後者涵蓋整個城防體系。現代多用于曆史、考古或文學語境中。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句,可參考《新五代史》或宋代奏疏類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