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檄的意思、飛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檄的解釋

(1).速遞檄文。《晉書·慕容暐載記》:“飛檄三輔,仁聲先路,獲城即侯,微功必賞。”《新唐書·裴寂傳》:“ 寂 無它才,惟飛檄郡縣,促入屯壘相保贅。” 郭沫若 《孔雀膽》第四幕:“我一定要收拾東兵,飛檄西 洱 。”

(2).緊急檄文。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班師回去傳飛檄,看大将旌旗雲外直。”《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三年》:“時飛檄載道, 彌遠 益恇悚,中夜,欲自沉於池,其妾見而持之,乃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飛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緊急傳遞的文書或檄文,常見于古代軍事或行政場景。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三方面展開分析:

  1. 詞源解析

    “飛”字本義為鳥類振翅行動,引申為“迅速、急速”,如“飛馳”“飛報”;“檄”指古代官府用于征召、聲讨或曉谕的文書,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裡定”。二字組合後,“飛檄”特指以極快速度傳遞的緊急公文。

  2. 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第11卷)解釋,“飛檄”包含兩層含義:

    • 急速傳遞檄文: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飛檄四方,共擊王郎”,描述通過快速傳遞檄文調動軍隊;
    • 緊急文書本身:如唐代李峤詩句“飛檄谕強胡”,此處指代文書内容。

      兩義均強調“緊急”與“官方文書”的屬性。

  3. 古今用法對比

    • 古代:多用于軍事動員或災情通報,如明代文獻中“飛檄調兵”指緊急調遣兵力;
    • 現代:引申為快速傳播的重要信息,例如“抗疫期間,政府飛檄各地保障物資供應”,但此用法已屬比喻性質。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其構詞邏輯體現了漢語“單字表義、複合擴展”的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飛檄”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速遞檄文
    指快速傳遞軍事或官方文書。古代“檄”多用于征召、聲讨等緊急事務,“飛”強調傳遞速度極快。例如《晉書》提到“飛檄三輔”,即通過快速傳遞檄文調動兵力。

  2. 緊急檄文
    指内容本身具有緊迫性的文書。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中“班師回去傳飛檄”,這裡的“飛檄”即指需立即執行的緊急命令。

二、用法與例句

三、總結

“飛檄”既指傳遞方式(快速),也指文書性質(緊急),多用于軍事或重大事件場景。其形象化的表達在文學和曆史記載中具有生動的表現力。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晉書》《浣紗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爾百分之辯驗裁刀蒼頭鏟铗觇人谄首重挂出地村學究語怠慢淡水頂老斷簡殘編渎亂惡迹昭着分際鬲山關捩子還旆鶴處鷄羣畫扇翦疆經受景像進擢鈞德刻損昆蟲學臨財不苟麟遊琉璃瓦利吻裡向毛氂面門沐胥裊繞跑碴搶險隊乾明輕寒青緑蛩螀鬈心曲筆容順三驅掃晴婦收刀檢卦水精宮死巴泗濱四步舞望杏喂虎割肉威攝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