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甸的意思、封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甸的解釋

都城郊外。 南朝 梁 劉孝綽 《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躡跨兼流采,襟喉邇封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封甸”由“封”與“甸”組合而成。“封”本義為劃定疆界、授予領地,《說文解字》釋作“爵諸侯之土也”,《漢語大詞典》标注其引申義為“帝王以土地、爵位賜人”;“甸”在《爾雅·釋地》中解為“郊外曰甸”,《辭源》進一步指出其特指“天子五百裡内田賦區”。二字合稱,多指古代帝王分封的領地範圍,尤指都城周邊的直屬管轄區域。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鄭玄注曰“封甸之制,所以安疆域”,表明其制度功能。唐代文獻《通典·食貨志》載“封甸之内,賦稅有别”,凸顯其行政劃分特征。

三、曆史用例 在《左傳·定公四年》記載的“封畛土略”制度中,“甸服”作為王畿外圍的納貢區,與“侯服”“綏服”等構成層級管理體系,可視為“封甸”概念的具體實踐形态。《漢書·地理志》所述“天子畿方千裡,提封百萬井”,亦與封甸的田賦征收範圍存在語義關聯。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曆史詞彙,常見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領域。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列為“古代行政區劃術語”,《中國曆史大辭典》則标注其與“畿服制度”的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封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封甸”指都城郊外的區域,具體指古代行政劃分中靠近都城的郊野地帶。例如南朝梁劉孝綽的詩句“襟喉邇封甸”,即用此意。

二、構詞解析

  1. 封:本義為疆界、領地,引申為都城周邊劃定範圍。
  2. 甸(讀diàn):古指郊外土地,《周禮》中“九服”制度中的“甸服”即王畿外圍區域。

三、文獻例證

主要見于南朝詩文,如《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中描述都城與郊野的地理關系,體現古代都城與郊外的空間結構。

四、注意誤區

部分解釋将“封甸”誤解為“限制農田進入的政策”(如),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對“封”字現代含義的誤推。建議以古籍用例及構詞分析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安咐采定草率城邦承藉承平赤窮打躬道言鼎列隄山多壽費工廢物利用附甲腐殖土官銜鬼膽谷魅過藍和尚在缽盂在鴻雀架式金水河九壁繼踵軍卒賫傳亮丑犂轭骊肩六州毛發聳然眠羊迷妄墨迹末偻睦劇男弟平康巷平襍皤皤前鑒琦傀奇技淫巧齊同遒盡任持如花似月三奸閃爍世戚十洲三島傥朗銅雀妓香爐峯險巧消化不良小旻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