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涸旱的意思、涸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涸旱的解釋

幹旱。《管子·小問》:“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呂氏春秋·慎大》:“ 商 涸旱, 湯 猶發師,以信 伊尹 之盟。” 高誘 注:“涸,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涸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涸”與“旱”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因長期無雨或高溫導緻水源枯竭、土地極度幹旱的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詞義解析

  1. “涸”:

    本義為水幹枯、枯竭。《說文解字》釋:“涸,渴也。從水,固聲。” 引申為液體完全消失的狀态,如“幹涸”“枯涸”。

  2. “旱”:

    指久未降雨或降雨不足引發的幹旱災害。《說文解字》稱:“旱,不雨也。” 強調自然氣候導緻的缺水現象。

  3. 複合義:

    “涸旱”融合二者,強調幹旱達到極緻,緻使河湖幹枯、土地龜裂的嚴重災情,常見于描述極端氣候或自然災害。


二、典籍用例

古代文獻中,“涸旱”多用于記載災異現象。例如:

《淮南子·本經訓》:

“逮至堯之時……涸旱之災,民無所依。”

此句描述堯統治時期遭遇大旱,河湖幹涸,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凸顯災情之重。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涸旱”為“幹旱使水源枯竭”,強調幹旱與水源幹涸的因果關系。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标注其屬形容詞性,釋義為“幹旱無水,土地幹裂”,側重自然環境的具象狀态。


四、詞性特征

“涸旱”屬形容詞,多作定語或謂語,修飾幹旱的嚴重性。例如: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涸旱”仍用于描述氣候危機或生态災難,如:

“持續高溫導緻水庫見底,農田陷入涸旱。”

其語義更突出自然與人文雙重困境,常見于氣象、農業、環保領域的專業表述。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許慎,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
  4. 《淮南子》(劉安,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涸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 h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水源幹涸、幹旱無水的自然狀态,也可比喻事物極度匮乏的情況。


使用場景與例句

  1. 自然幹旱:描述長期無雨導緻水源枯竭的自然災害。
    • 例:“此地連年無雨,已涸旱成災,農田顆粒無收。”
  2. 比喻資源匮乏:引申為人力、財力等極度短缺的狀态。
    • 例:“公司資金涸旱,項目難以為繼。”

古籍與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災害或困境,例如: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管子》《呂氏春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邊患柴架長駈常住翠呆呆地面水鬥才碓投頓伏番上分次蚨缗诰辭革橐貫道貫鬥牛鳏寡孤惸規準憨呆好戲攪海翻江錦江機器腳踏車糾縛糾禁眷私卡片疴恙塊鞠揆景冷凝器冷語驢頹沒完棉籽油弭耳末主臑鼈你娘排戛配搭兒沛渥平綠齊備瓊瓊鵲渡認賊作父入用森竪上陣折碗石拓視為知己俗籠同聲相應維絷卧射賢正效象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