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旱。《管子·小問》:“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呂氏春秋·慎大》:“ 商 涸旱, 湯 猶發師,以信 伊尹 之盟。” 高誘 注:“涸,枯也。”
“涸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 h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水源幹涸、幹旱無水的自然狀态,也可比喻事物極度匮乏的情況。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災害或困境,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管子》《呂氏春秋》等文獻。
涸旱是一個描述自然環境的詞語,指的是水源枯竭、幹涸的狀态。當地區長時間沒有雨水或者水源被抽取殆盡時,會出現涸旱的情況。
涸旱的部首是水(氵),涸的筆畫數是四畫,旱的筆畫數是八畫。
涸旱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涸為枯竭的意思,旱是指缺乏水分的狀态。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涸旱,用來形容幹枯、幹旱的狀态。
涸旱的繁體字為涸旱。
在古代,涸旱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顯著的區别。
1. 這個地區連續幾個月沒有下雨,導緻農作物幹旱涸死。
2. 受到長時間幹旱的影響,附近的湖泊已經完全涸竭。
3. 由于水井裡的水源涸盡,村民們隻能前往更遠處的地方取水。
1. 幹涸:指水源完全消失,變得幹旱。
2. 涸竭:指水源被完全耗盡,達到無法再恢複的狀态。
3. 旱災:指由于幹旱引發的災害,如農作物減産、水源枯竭等。
1. 幹燥:形容缺乏水分,環境枯燥的狀态。
2. 缺水:指某地區或某時期水資源不足。
1. 錦繡:意為繁花盛開、美景如畫的狀态。
2. 富饒:形容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