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樂聲相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孔穎達 疏:“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則比絃不動;聲同,則雖遠相應。”
(2).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合歡詩》:“婦人言虎嘯風起,龍躍雲浮,磁石引針,陽燧緻火,皆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宋 秦觀 《十二經相合義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謂同類而相感者也。”
(3).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應。《三國志·魏志·王粲等傳論》:“昔 文帝 、 陳王 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并出。”《水浒傳》第八五回:“ 江 乃 鄆城 小吏,逃罪上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 續範亭 《號召山西人民推翻萬惡無恥軍閥*********》:“我們過去都是 續 李 兩烈士的革命同志,參加過國民軍的戰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心心相印,脈脈相通。”
“同聲相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周易·乾》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後《易傳·乾文言》進一步闡釋,強調同類事物或志趣相投者會自然感應、結合。
字面含義
指相同的聲音會産生共鳴(如樂聲相和),同類事物通過聲波、氣息等物理屬性相互感應。
比喻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語境(如嵇康、吳兢的論述),可參考中的擴展用例。
同聲相應(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3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同聲相應》一詞出自《詩經》中的《小雅·鹿鳴之什·同聲相應》。在古代音樂中,指不同的樂器或人聲在音樂上互相呼應、和諧統一。
繁體:
《同聲相應》是《同聲相應》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明确的标準寫法。不同的朝代和書法家在書寫時可能存在細微的差異。
例句:
他們的對話仿佛是一場同聲相應的交流。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不協調、不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