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薄紙鋪在石碑或石器上,輕拍輕打,使紙在碑或器的凹下處也凹下,再用蘸墨布團全面輕按,凹下處無墨,文字、圖形便顯示紙上,此種操作過程或成品,均稱石拓。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關于 貫休和尚 的羅漢像,我認為倒是石拓的好,親筆畫似乎過于怪異。”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如 最澄 攜歸品中有《書法目錄》,包括 王羲之 《十八帖》……等 唐 代石拓和真迹共十七種。”
“石拓”是一個與傳統文化技藝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具體解釋如下:
石拓指一種通過拓印技術将石碑、石器等硬質材料表面的文字或圖案複制到紙張上的過程或成品。具體操作時,需将薄紙覆蓋在器物表面,通過輕拍使紙張貼合凹痕,再用蘸墨布團按壓,最終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魯迅曾評價石拓版畫優于親筆畫作(如貫休羅漢像),認為其更顯莊重;漢畫像石拓片則是漢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重要見證。
該詞亦為人名(如模特石拓),但此義項與詞語本義無關。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制作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古籍文獻或專業考古資料。
《石拓》是指将字印在石頭上,留作傳世的碑刻或石刻文物。這是一種傳統的書法藝術形式,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的碑刻、銘文和摩崖石刻中。
《石拓》這個詞由“石”和“拓”兩個部分組成。部首是“石”字的部分,表示與"石"相關的意思;而“拓”則是構成整個字的部分。
“石”的部首是石頭,它的拼音是“shi”,筆畫數為5;而“拓”的部首是手,它的拼音是“tuo”,總共有8個筆畫。
《石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由于紙張稀缺,石頭被用作一種重要的書寫材料。人們通過在石頭上刻寫文字,并制成石刻,以便保存重要的信息、慶祝紀念、表達敬意等。如今,這些古代的石刻通過拓印的方式留存下來,成為了研究曆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源。
《石拓》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石拓」。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石拓》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石拓」,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1. 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石拓上複原那個古代碑文。
2. 這塊石拓是從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中移植到我們學校的。
3. 他通過研究石拓,深入了解了古代社會的文化與曆史。
與《石拓》相關的組詞有:
1. 石刻
2. 摩崖石刻
3. 碑刻
4. 銘文
5. 傳世文物
與《石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碑帖
2. 雲錦
3. 金石之交
4. 金石文
5. 研究碑刻
與《石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紙上談兵
2. 移花接木
3. 虛構
4. 虛幻
5. 缺少實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