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水勢浩大。多比喻力量或聲勢極其壯大。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鳴,走金蛇電影開,他那裡撼嶺巴山,攪海翻江,倒樹摧崖。” 元 無名氏 《陽平關》第一折:“領兵親到關前去,你看我攪海翻江戰一場。”《水浒傳》第七四回:“ 燕青 除了頭巾……把布衫脫将下來,吐個架子,則見廟裡的看官如攪海翻江相似,疊頭價喝采,衆人都呆了。”《西遊記》第六三回:“愚弟兄若幹别事無能,若説擒妖縛怪,拿賊捕亡,伏虎降龍,踢天弄井,以至攪海翻江之類,畧通一二。”
“攪海翻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字面意思
指攪動大海、翻騰江流,形容水勢浩大或自然力量極其猛烈。
比喻意義
比喻聲勢、力量或影響力極大,能夠徹底改變現狀或引發重大變革。例如:“這場技術革命攪海翻江,颠覆了傳統産業模式。”。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聲勢浩大的行動或事件。如:“改革浪潮攪海翻江,席卷全國。”。
近義詞
“排山倒海”與其意義相近,均強調氣勢磅礴。
適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繪自然力量、社會變革或激烈沖突,如技術革命、戰争場面等。
該成語傳遞了“強大力量可改變現狀”的哲理,既可用于褒義(如推動進步),也可中性描述客觀影響。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薦福碑》《說嶽全傳》等文獻原文。
《攪海翻江》是一個成語,形容力量強大,駭人威力的場景或行為。它的意思是像攪動大海一樣,能夠翻起江河般的巨大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攪(扌+敖),海(氵+每),翻(羽+返),江(氵+工)。
攪海翻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一部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有一個場景描述了黛玉(主要角色之一)生氣時的情景:“因病生氣,打摔了飯盒,一個天早,悉悉拉拉,連院子翻了個底朝天,正是攪海翻江。”這個場景描述了黛玉憤怒時産生的巨大力量,後來被人們引申為形容力量強大的場景或行為。
繁體字:攪海翻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攪、翻的造字義旁分别表示了動詞的含義,海、江的造字義旁分别表示了水的含義。
他那一拳猶如攪海翻江,讓對手毫無還手之力。
攪擾、翻江倒海、攪動、翻臉、攪亂、翻山倒海。
煽動、激蕩、攪動、掀起、攪擾。
平靜、安詳、甯靜、穩定、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