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號擗的意思、號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號擗的解釋

亦作“號躄”。悲傷痛哭,捶胸頓足。《梁書·簡文帝紀》:“大行皇帝奄棄萬國,攀慕號躃,厝身靡所。”《陳書·始興王叔陵傳》:“大漸之後,聖躬號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號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號擗”指因極度悲傷而捶胸頓足、痛哭哀嚎的狀态。其中“號”為痛哭,“擗”指用手拍擊胸膛,“踴”則指以腳頓地,合起來形容人悲痛到極點的動作與情緒。

  2. 出處與例句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陳書·始興王叔陵傳》中記載:“聖躬號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輿”,描述皇帝因哀痛而捶胸頓足的情景。另一例為《梁書·簡文帝紀》中的“攀慕號躃”,其中“號躃”為“號擗”的異體寫法。

  3. 異體寫法與關聯詞
    “號擗”亦作“號躃”(“躃”通“擗”),兩者含義相同,均強調悲痛時的肢體動作與情感宣洩。相近詞語有“拊心”(敲擊心口)、“踴擗”(頓足捶胸)等。

  4. 綜合說明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喪禮、重大變故中的哀痛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本時可能遇到。其核心在于通過動作細節刻畫情感的激烈程度,屬于具象化的情感表達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相關成語,可參考《陳書》《梁書》等史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號擗

號擗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口和扌,總共8個筆畫。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形态可能和今天有所不同。

號擗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秋官·大司馬》。在此文獻中,號擗用作官員的一種行動。秋官司馬在行進時敲着擗,作為一種展示權威和指揮的方式。

號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號擗,字形相對保留了原來的形态。繁體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文傳統文化的領域。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的變遷,號擗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的略有不同。古代的漢字形态繁雜,與現代的簡化字相比更為複雜,號擗的字形也存在一定的變異。

以下是號擗的例句:

1. 古代儀仗隊員行進時敲打着號擗。

2. 在古代官員的行列中,號擗象征着權威和指揮。

號擗的組詞:

1. 擗創(指創造、開拓)

2. 擗改(指改革、改進)

3. 擗踴(指跳躍、翻騰)

號擗的近義詞:

1. 棒槌(指敲擊、敲打工具)

2. 鑼鼓(指打擊樂器)

3. 敲擊(指敲打)

號擗的反義詞:

1. 親善(指友好、親近)

2. 謙和(指謙虛、和藹)

3. 暫停(指停止、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