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畫。古人以畫雖不能吟哦,但有詩意,故稱為無聲詩。 宋 黃庭堅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園》之一:“ 李侯 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 蘇轼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溪光亭》“溪光自古無人畫,憑仗新詩與寫成” 宋 施元之 注:“《古詩話》:詩人以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宣和畫譜·顧野王》:“畫,亦 野王 無聲詩也。”據《四庫全書總目·藝術類存目》, 清 姜紹書 著有《無聲詩史》,錄 明 代及 清 初畫家小傳。
“無聲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無聲詩”指通過靜默方式傳遞情感或思想的藝術形式,尤其特指繪畫。古人認為畫作雖無文字吟誦,卻蘊含詩意,故稱其為“無聲詩”。例如宋代黃庭堅曾用“淡墨寫出無聲詩”形容以畫傳情的意境。
亦稱“有形詩”,與“有聲畫”(詩歌)形成對照,體現中國傳統藝術中“詩畫同源”的理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畫家案例,可參考《無聲詩史》等文獻來源。
《無聲詩》融合了兩個含義深遠的詞彙。其中,“無聲”指的是沒有聲音、不發聲的意思,“詩”則是指以文學形式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藝術作品。因此,整個短語的意思指的是一種沒有聲音、卻能通過文字和語言表達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藝術作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詞語“無聲詩”的拆分部首為無(無)和詞(讠)。
無聲共有5個筆畫,詩共有7個筆畫。
《無聲詩》這個詞的來源尚無确切記載,它可能是近代文藝界創造的一個詞彙,用來形容那些沒有聲音,卻能通過文字表達情感的藝術作品。
在繁體字中,無聲詩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雖然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顯示“無聲詩”在古代存在,但我們可以推測,根據古代漢字的性質,“無聲詩”可能以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為“無聲詩”。
1. 這幅畫作給人一種無聲詩般的美感。
2. 他的舞蹈動作優美而動人,宛如無聲詩一般。
組詞:靜默、無言、寂靜、思緒、感悟。
近義詞:無聲音樂、無聲樂曲、寂靜之美。
反義詞:響亮音樂、有聲樂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