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連困頓。《新唐書·裴耀卿傳》:“ 夷州 刺史 楊濬 以贓抵死,有詔杖六十,流 古州 。 耀卿 上言:‘刺史、縣令異諸吏,為人父母,風化所瞻……屈挫牽頓,民且哀憐,是忘免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非崇守長、勸風俗意。’”
“牽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牽頓”指牽連困頓,即因受到外界因素牽連而陷入困境或疲憊狀态。該詞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因外部關聯導緻的被動局面。
在《新唐書·裴耀卿傳》中,記載了唐代官員裴耀卿對刑罰過重的谏言:“刺史、縣令異諸吏,為人父母,風化所瞻……屈挫牽頓,民且哀憐。”。此處的“牽頓”指因刑罰牽連導緻官員尊嚴受損,進而引發民衆同情,體現了該詞在政治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多用于以下場景:
從構詞法看,“牽”表牽連,“頓”含困頓之意,二字組合強化了因果關系的被動性。現代使用中,該詞雖不常見,但在解析古代文獻或探讨倫理問題時仍具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資料。
牽頓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使動作或者事物停頓或中斷的原因或者情況。
牽頓的部首是牛(牜)和雲(雲),總共有14個筆畫。
牽頓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牽指引導,頓表示停止。在古代,人們常用繩索牽引物體,當牽引物體遇到障礙物或者困難時,就會出現停頓的動作。因此,逐漸衍生出牽頓這個詞語來形容事物停滞的情況。
繁體字為牽頓。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牽頓。
1. 他的課堂講解總是能夠牽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問題。
2. 這個項目由于缺乏資金,發展牽頓了。
3. 她小心翼翼地牽牛過橋,生怕牽頓。
4. 風雨牽頓,使得我們的計劃推遲了。
牽引、牽制、牽連、牽涉、頓挫、頓時、頓悟。
暫停、停滞、停頓、中斷、延遲。
順利、流暢、連續、順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