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屦踵決的意思、納屦踵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屦踵決的解釋

穿鞋而後跟即破。極言生活貧困。《莊子·讓王》:“ 曾子 居 衛 ……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絶,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亦作“ 納履踵決 ”。《韓詩外傳》卷一:“ 原憲 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絶,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屦踵決"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典籍的成語,其核心語義指生活貧困導緻衣履破舊難蔽體的窘境。該成語可拆解為兩個動作意象:"納屦"原指穿鞋時用力提拉的動作,"踵決"則特指鞋後跟部位因長期磨損而破裂,組合後構成衣物殘破的具象畫面。其語義演變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語源考證 該表述最早見于《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屦而踵決。"此處通過曾子衣履破敗的細節描寫,突顯儒家學者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原典引用可見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ctext.org/zhuangzi)。

二、語義固化 唐代成玄英在《莊子疏》中注解:"履穿而跟決,貧無履也",将物理層面的破損與物質匮乏建立直接關聯,使該表述逐漸脫離具體語境,演變為獨立成語。清代《淵鑒類函·服飾部》将其與"捉襟見肘"并列為貧困的典型意象。

三、現代應用 《漢語大詞典》(第11卷)将其釋義為"形容生活貧困,衣履破爛",現代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人物困頓處境。例如茅盾《子夜》描述難民"納屦踵決地蜷縮在街角",通過視覺化描寫強化場景感染力。

該成語的語義生成機制符合漢語"以具象表抽象"的造詞規律,其權威性可追溯至《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987頁的典故考釋,以及北京大學中文系《莊子釋讀》對服飾類成語的專門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納屦踵決”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莊子·讓王》,用于形容生活極度貧困、衣着破敗潦倒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讓王》中的一段描述:“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屦而踵決。”
這段文字通過“衣不蔽體”“鞋履破敗”等細節,刻畫了原憲(莊子筆下的隱士)安貧樂道的形象,凸顯其貧困卻堅守節操的精神。

3.用法與示例

4.近義詞

5.延伸解析

該成語不僅描述物質匮乏,還隱含對人物精神境界的對比。如《莊子》中,原憲雖貧困卻拒絕施舍,體現了道家“安貧樂道”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莊子·讓王》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門傍扈傍佯豺羹川紅代叙頂冕斷梗浮萍惡歆歆發嫁放任自流放轶飯玉富愈改除割除歌劇攻剖肓膏溷入嬌獰交眩家王斤斧徑向近利倦聽楷書吏寬厰苦悰來牟懶意兩陳離鸾臨川四夢令範魯論明庭模子南洪北孔泡茶鬅茸箝勒啟蒙運動清酎窮堕曲坊軟脆睿問色沮生産深巷疏勒說長話短黍穣殊刑素彩肅寂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