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注:“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寝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挽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樸子·内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挽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範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範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于邺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轼 《遊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歎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别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石室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義項,均體現其建築特性與文化内涵:
指用石頭砌築的房屋或洞穴,強調材質與結構特征。
例證:
《說文解字》釋“室”為“實也”,指可居之所;“石”則明材質。
《後漢書·南蠻傳》載“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石室”,描述天然石洞。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石造的屋舍。亦指石造的墓穴或藏神主之室。”
參見:《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特指西漢宮廷藏書機構,為早期文獻保存的象征。
文獻依據:
《漢書·藝文志》載:“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此處“秘府”即石室金匮。
司馬貞《史記索隱》注:“石室、金匮,皆國家藏書之處。”
學術參考:
《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明确:“石室,漢代宮中藏圖書檔案之所。”
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ssd.cn)
引申為永恒、穩固的精神符號,多見于詩文典故。
文學用例:
李白《贈參寥子》雲:“白鶴飛天書,南荊訪高士。五雲在岘山,果得參寥子。肮髒辭故園,昂藏入君門。天子分玉帛,百官接話言。毫墨時灑落,風流謝班揚。石室有金丹,何必求神仙。”以“石室”喻超然境界。
文化闡釋: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石室常被賦予神秘、莊嚴的色彩,如道教稱藏經洞為石室。”
參見:《辭海》網絡版
現代語境中,“石室”多用于:
注意:引用古籍時需标注原始出處(如《漢書》《後漢書》),現代釋義優先采用《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
“石室”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背景和使用場景而異,具體可分為以下五類:
宗廟藏神主
古代宗廟中存放祖先神主牌位的石制容器或空間。例如《左傳》記載“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這類石室具有祭祀和傳承宗族曆史的功能。
墓葬與墓室
指用石頭建造的墓室,多見于漢代以後的貴族墓葬。《宋書·禮志》提到漢代盛行以石室、石獸等陪葬品彰顯身份,如唐代詩人楊炯所寫“石室兮沉沉”,即描繪墓室的莊重。
軍事防禦設施
泛指石造建築,因其堅固性被用于防守。如《三國志》中形容“金城石室”比喻難以攻破的堡壘,凸顯其作為戰略工事的作用。
藏書與檔案處
古代存放重要文獻的場所,類似于國家檔案館。例如《新唐書》記載在寝園建石室以藏神主,後世也引申為保存典籍之地。
自然與神話場景
包括天然岩洞和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洞府。如詩句“蓬萊山兮寂又陰”中的石室,即指神話色彩的山洞。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墓葬文化和神話傳說,涵蓋物質與精神雙重層面。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宋書》等史料。
霸臣拔幹白兵白銅蹄寶莊悲羞粲花之論測意牀闼單闆計算機丢卦地形家發顔旰旰宮門抄鶴頂灰酒澗溝澗溪賤子晈然巾額矜汰九牛一毫積澤跼蹐空腹高心窺看爛闆凳冷庫六庚日門尉明處牛鬥牽綴契好輕蓋渠答缺壞屈突然眉人文荟萃戎行乳汁三楊色智使民以時獅頭鵝鼠竊狗盜厮傭探看跳虱題覆聽其自流亭子體質晩晩溫帶海洋性氣候五坊西方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