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号躄”。悲伤痛哭,捶胸顿足。《梁书·简文帝纪》:“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慕号躃,厝身靡所。”《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大渐之后,圣躬号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舆。”
“号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基本释义
“号擗”指因极度悲伤而捶胸顿足、痛哭哀嚎的状态。其中“号”为痛哭,“擗”指用手拍击胸膛,“踊”则指以脚顿地,合起来形容人悲痛到极点的动作与情绪。
出处与例句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陈书·始兴王叔陵传》中记载:“圣躬号擗,遂因匍匐,手犯乘舆”,描述皇帝因哀痛而捶胸顿足的情景。另一例为《梁书·简文帝纪》中的“攀慕号躃”,其中“号躃”为“号擗”的异体写法。
异体写法与关联词
“号擗”亦作“号躃”(“躃”通“擗”),两者含义相同,均强调悲痛时的肢体动作与情感宣泄。相近词语有“拊心”(敲击心口)、“踊擗”(顿足捶胸)等。
综合说明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丧礼、重大变故中的哀痛场景,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文本时可能遇到。其核心在于通过动作细节刻画情感的激烈程度,属于具象化的情感表达词汇。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相关成语,可参考《陈书》《梁书》等史书原文。
号擗是一个汉语词语,拆分部首为口和扌,总共8个笔画。它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形态可能和今天有所不同。
号擗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秋官·大司马》。在此文献中,号擗用作官员的一种行动。秋官司马在行进时敲着擗,作为一种展示权威和指挥的方式。
号擗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號擗,字形相对保留了原来的形态。繁体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中文传统文化的领域。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的变迁,号擗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今天的略有不同。古代的汉字形态繁杂,与现代的简化字相比更为复杂,号擗的字形也存在一定的变异。
以下是号擗的例句:
1. 古代仪仗队员行进时敲打着号擗。
2. 在古代官员的行列中,号擗象征着权威和指挥。
号擗的组词:
1. 擗创(指创造、开拓)
2. 擗改(指改革、改进)
3. 擗踊(指跳跃、翻腾)
号擗的近义词:
1. 棒槌(指敲击、敲打工具)
2. 锣鼓(指打击乐器)
3. 敲击(指敲打)
号擗的反义词:
1. 亲善(指友好、亲近)
2. 谦和(指谦虚、和蔼)
3. 暂停(指停止、中断)
摆说吧女不务空名参横斗转残渣余孽城狐社鼠宠信钏臂俶尔楚弓遗影大庭广众跌坡鼕鼓耳箭讹失范围凤凰衣高商公朝孤桐横眉冷目华坊濩索剑及屦及嘉鲜锦弦九乌剀挚狂恠柳嚲花娇鹿糲马包漫淹秘传佞猾千变万化浅劣磬出青杳棋响屈期燃萁之敏融化苫次少子畲客实呸呸食少事烦世仪水利锁应踏营挑濬汀渚桐子颓惰突镜秃友望氛无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