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毫忽的意思、毫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毫忽的解釋

謂極微小的一點點。忽、毫均是微小的度量單位。 宋 蘇轼 《上皇帝書》:“差舛毫忽,則邪沴之氣幹之矣。”《水浒傳》第一○三回:“及至過了十日,将簿呈遞禀支價銀,那裡有毫忽兒發出來。” 清 趙翼 《行圍即景·跳駝》詩:“翩然驀過駝背來,不著駝毛一毫忽。” 瞿秋白 《<赤都心史>序》:“我心靈的影和響,或者在宇宙間偶然留纖微毫忽的痕迹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毫忽是漢語中一個表示極微小量的計量單位,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和度量衡體系,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 基本釋義

    指極細微的長度或重量單位,常與“厘”“絲”等小單位并列使用,形容極其微小的差異或數量。在傳統度量系統中,“毫”為百分之一,“忽”為萬分之一,故“毫忽”泛指難以察覺的微小量級。

  2. 詞源與度量依據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毫忽”源于古代度量衡制:

    • 長度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孫子算經》),故“毫忽”代指絲、毫級别的細微尺度。
    • 重量單位:宋代《營造法式》将“毫”定為十絲,“忽”定為十毫,進一步強化其極小量級的屬性。
  3. 應用領域

    該詞多用于以下語境:

    • 精密測量:如古代天文儀器校準、工藝制作中形容誤差“不差毫忽”(《夢溪筆談》)。
    • 抽象比喻:引申為事物差異的極端微小,如“毫忽之争”指微不足道的分歧。
  4. 現代用法與文化意義

    現代漢語中,“毫忽”已罕用于實際計量,但保留在成語“分毫析厘”的結構中,體現中華文化對精細度的傳統追求。其價值更多在于語言文化研究,例如《辭源》将其列為體現古人微觀認知的典型詞彙。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收錄)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毫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áo h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含義

2.使用場景

3.曆史用例

4.近義與反義

5.文化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變刑表兄妹玻瓈春才分朝理傳道會船帆楮葉酢味刀墨動因蠹蟲翻布枋國風吹馬耳風旱伉直更調國甥皓月涸鱗呵衛喉長氣短畫棟呼牛作馬昏恣嫁禍于人漿液解聘浄潔究歸決放絶類空漏子狂渎老歸蓮米利市三倍緑片夢境面垢明恩癖傲清洗寝容殺地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慌張或惱生産手段署拜樞鈞庶徵慆濫天監跳越晩筍輼涼車文言屋下架屋獻款先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