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毫忽的意思、毫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毫忽的解释

谓极微小的一点点。忽、毫均是微小的度量单位。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差舛毫忽,则邪沴之气干之矣。”《水浒传》第一○三回:“及至过了十日,将簿呈递禀支价银,那里有毫忽儿发出来。” 清 赵翼 《行围即景·跳驼》诗:“翩然驀过驼背来,不著驼毛一毫忽。” 瞿秋白 《<赤都心史>序》:“我心灵的影和响,或者在宇宙间偶然留纤微毫忽的痕迹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毫忽是汉语中一个表示极微小量的计量单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和度量衡体系,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 基本释义

    指极细微的长度或重量单位,常与“厘”“丝”等小单位并列使用,形容极其微小的差异或数量。在传统度量系统中,“毫”为百分之一,“忽”为万分之一,故“毫忽”泛指难以察觉的微小量级。

  2. 词源与度量依据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毫忽”源于古代度量衡制:

    • 长度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孙子算经》),故“毫忽”代指丝、毫级别的细微尺度。
    • 重量单位:宋代《营造法式》将“毫”定为十丝,“忽”定为十毫,进一步强化其极小量级的属性。
  3. 应用领域

    该词多用于以下语境:

    • 精密测量:如古代天文仪器校准、工艺制作中形容误差“不差毫忽”(《梦溪笔谈》)。
    • 抽象比喻:引申为事物差异的极端微小,如“毫忽之争”指微不足道的分歧。
  4. 现代用法与文化意义

    现代汉语中,“毫忽”已罕用于实际计量,但保留在成语“分毫析厘”的结构中,体现中华文化对精细度的传统追求。其价值更多在于语言文化研究,例如《辞源》将其列为体现古人微观认知的典型词汇。


权威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典网收录)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毫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áo h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基本含义

2.使用场景

3.历史用例

4.近义与反义

5.文化背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谙熟辈耦弊邑惨怒长阔倡伶臭美除授楚艘翠的大公祖电化腐蚀堵截放浪无羁凡有罚赎发芽率风汛扶娄服翼贵宾规彩固结含伤诲盗户外脚踵筋簳金釭计算机九逝即兴之作君伐块头匡当琏璐恋三宿躐趿鹭鼓靡旗酿乱浓酽泡沫平场披子奇伎铨选龋挛入门问讳腮庞色胆深矉蹙额赊僻腾虎停絶婷婷驼毼顽騃显敞宪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