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順;投誠。 唐 孫逖 《送李補阙攝禦史充河西節度判官》詩:“ 西戎 雖獻款,上策恥和親。”《新唐書·杜伏威傳》:“是時, 秦王 方讨 王世充 ,遣使招懷, 伏威 乃獻款。”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曾度疏》:“志士方破涕為笑,私喜見天可期;叛帥竟背君忘親,早已望風獻款。”
“獻款”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獻款”一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基本釋義
指獻納錢款或財物,多用于表達臣服、歸順之意。該詞常出現在古代政治與宗教場景中,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災傷之民急于食,多獻款于官倉”,描述百姓向官府繳納錢糧以換取赈濟。
曆史源流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據《魏書·西域傳》載,西域諸國“歲遣使獻款,貢馬駝珍寶”,體現藩屬國通過進獻財物維系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唐代白居易《賀雨表》中“百姓獻款,以祈豐年”則反映民間通過財物供奉祈求福祉的習俗。
應用場景
在宗教語境中,“獻款”特指信徒向寺廟捐贈財物。如敦煌文書P.3721號《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提到“善男信女獻款修葺佛像”,印證佛教文化中的供養傳統。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儀式表述,例如“華僑向祖籍地獻款修建宗祠”。
“獻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歸順或投誠,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勢力或個體主動臣服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獻款”指通過進獻財物或表達誠意的方式表示歸附,常見于古代政治、軍事語境。例如《新唐書》記載杜伏威“獻款”于秦王,即歸順唐朝。
曆史背景與用法
字義分解
近義詞與語境
類似表達包括“歸降”“納款”等,但“獻款”更強調主動示好而非被動屈服,常見于史書對歸附事件的記載。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新唐書》《全唐詩》等古籍。
别廬兵強将勇常羲趁途疇咨之憂撮錄歹人擔闆倒大搗動道東說西墊底兒殿試東坡妒女津房産稅飯轍俘級覆繖敷展擀杖構成國準弘恕觳抵回轼徼戰桀犬九驷吉問眷睐軍略口誤闚測枯羸斂抑離本依末埒畝立身處世輪形滿解耄亂匏笙袍袖請實輕暑青玉嶂秋潦虬髯宂糜色素商敵删割賞罰不明輸賦思政素練推算未為不可閑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