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超出同類。2.滅絕其種類。3.非常相似。
1.超出同類。 漢 王逸 《荔支賦》:“卓絶類而無儔,超衆果而獨貴。” 宋 蘇轼 《祭陳令舉文》:“ 令舉 之賢,何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使少見其毫末,而出其餘棄,必有驚世而絶類者矣。”
2.滅絕其種類。《後漢書·劉平傳》:“ 平 弟 仲 為賊所殺…… 仲 遺腹女始一歲, 平 抱 仲 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 平 不聽,曰:‘力不能兩活, 仲 不可以絶類。’遂去不顧。”《北史·源賀傳》:“竊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謀,非絶類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詔。”
3.非常相似。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不知其天才清妙,絶類 太白 ,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處。”
“絶類”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三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超出同類(卓越出衆)
指事物或人在同類中表現極為突出,具有超越性。例如:
滅絕種類
表示徹底消滅某一類人或事物。例如:
非常相似
形容兩者在外觀、特質上高度雷同。例如:
擴展補充:
“絶類”還可組成成語“絶類離群”,有兩種含義:
提示: 由于“絶”為古漢語用字,現代多寫作“絕”,但含義一緻。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避免混淆。
《絶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稀少、罕有的人或物,可以理解為絕種的類别。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絶”和“類”。
《絶類》中的部首是“糸”和“頁”,分别位于左邊和上邊。其中,“糸”是表示絲繩的意思,而“頁”則指書頁。這個詞一共有8個筆畫。
《絶類》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追溯到《康熙字典》。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絕類」。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絶類》的一些偏旁部首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糸”在古代的寫法中較為簡化,為“纟”;而“頁”則寫作“頁”。
1. 這種動物是非常稀有的,可以稱為《絶類》。
2. 這本書是《絶類》,很難找到了。
組詞:絕迹、絕種、絕少
近義詞:稀有、珍稀、罕見
反義詞:普通、常見、常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