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徵候。《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於蔔筮,驗之以庶徵,無所不備。”
“庶徵”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庶”在此處意為衆多、各種(),而非指“普通人”。“徵”通“征”,指征兆、迹象。因此“庶徵”指多種自然現象的征兆,用于驗證人事是否符合天道規律。
源自《尚書·洪範》第八疇:
八、庶徵:曰雨,曰暘(晴),曰燠(暖),曰寒,曰風
這五種自然現象被視為天人感應的驗證标準,如:
古人認為自然現象與人類行為存在對應關系:
注:需注意與“庶人征兆”的誤解區分,其核心在于自然現象與人事的關聯性,而非單純指普通人的征兆。
《庶徵》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平民或庶民對國家的稅負”的意思。
《庶徵》的拆分部首為“廣”和“車”,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庶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在古代中國,國家需要財政收入來維持國家的運轉,而稅收是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庶民作為社會的主要群體,對國家稅負有直接的影響和貢獻。因此,庶民對國家的稅收被稱為《庶徵》。
《庶徵》的繁體字形為“庶征”。繁體字通常在傳統的漢字書寫和文化中使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庶徵》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遵循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則,它們的形狀和結構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查閱古代文獻和字典來确定。
1. 《庶徵》的增加給庶民帶來了更重的經濟負擔。
2. 為了減輕《庶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
1. 庶民:指普通人或平民。
2. 徵稅:指政府對居民征收的稅款。
3. 庶務:指一般委派給普通人處理的事務。
近義詞:賦稅、負擔。
反義詞:豪紳、顯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