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書信的無底封套。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 唐 《盧氏雜記》雲:‘喪亂以來,封書多以空漏子。’蓋古人封書皆實封,今人用空漏子套書,蓋始于 唐 。”
“空漏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空漏子”指古代書信的無底封套,主要用于封裝信件。這種封套的設計特點是“無底”,即沒有密封底部,可能與唐代戰亂時期簡化封裝流程或便于檢查有關。
唐代起源
據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唐代《盧氏雜記》提到:“喪亂以來,封書多以空漏子”,說明唐代因戰亂開始廣泛使用這種無底封套,取代了傳統的“實封”(完全密封的封套)。
結構特點
詞語由“空”(無内容)、“漏”(孔洞)、“子”(小物件)三字組成,形象描述了封套的無底特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雲麓漫鈔》等古籍原文。
空漏子是一個比喻性詞彙,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在關鍵時刻無能力或缺乏效果。在許多場景下,空漏子通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關鍵時刻失去了效力或無法發揮作用。
空漏子由兩個漢字組成:
空 (kōng):部首為穴,共有六劃。
漏 (lòu):部首為氵,共有十劃。
空漏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創作的。繁體字為「空漏子」,拼音為「kōng lòu zi」。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空漏子的古代寫法如下:
空:玉舌口
漏:氵戶口
1. 他經常在重要會議上隻會說空話,真是個空漏子。
2. 這位球員在比賽中總是錯過關鍵的進球機會,他被認為是一名空漏子。
組詞:空虛、漏洞、漏網、漏氣等。
近義詞:無能、失效、無用等。
反義詞:得力、有效、實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