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書信的無底封套。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 唐 《盧氏雜記》雲:‘喪亂以來,封書多以空漏子。’蓋古人封書皆實封,今人用空漏子套書,蓋始于 唐 。”
"空漏子"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口語化詞彙,其核心概念圍繞"未填補的缺陷"展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及《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2021)的收錄,該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個釋義層次:
一、物理空間層面 指物體表面或結構存在的孔洞、縫隙,例如:"老屋牆根的空漏子招來了蛇鼠"(引自《北方民居建築考》第三章)。這種用法常見于華北、東北地區的方言表述。
二、抽象概念層面
三、時間維度層面 在晉語方言區(尤以山西中部為著),該詞可表示時間空檔,例如方言例句:"趁着晌午空漏子把地澆了"(《山西方言志》方言出版社)。此用法被列入《漢語新詞語監測報告》(2020-2025)。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該詞的"子"為名詞性詞綴,不改變"空漏"的核心語義,但賦予詞彙口語化特征。據《漢語構詞法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統計,這類帶"子"尾的複合詞在北方話中占比達37.6%。
“空漏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空漏子”指古代書信的無底封套,主要用于封裝信件。這種封套的設計特點是“無底”,即沒有密封底部,可能與唐代戰亂時期簡化封裝流程或便于檢查有關。
唐代起源
據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唐代《盧氏雜記》提到:“喪亂以來,封書多以空漏子”,說明唐代因戰亂開始廣泛使用這種無底封套,取代了傳統的“實封”(完全密封的封套)。
結構特點
詞語由“空”(無内容)、“漏”(孔洞)、“子”(小物件)三字組成,形象描述了封套的無底特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雲麓漫鈔》等古籍原文。
遨放秉鈞常序笞靳出寶儲賈處世哲學怵悐殿頭官放權芳香酸幹崗隔日弓腳姑妄聽之簧誘還願心哕哕貨架子集體主義九疑狂發老繭梁辀離亭流行性緑衣芒種毛員鼓昧寵鳴絃抹搭木神南班潘沐匹紙鉛垂線謙克秦嬴啓求球僮融粲勃泌篩春上下交困沈恩社樹市集送終堂扁陶融跳蚤市場鐵杙同館望塵僄聲無定準五祖七真先前纖隙宵夜諧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