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莽。 明 張四維 《雙烈記·計定》:“風流 江 左,曾羨 周郎 ,覇王業俱蒿莽,空勞鐵索沉千丈。”
“蒿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蒿莽”原指草木叢生、茂盛繁密的自然景象,由“蒿”(草本植物,如青蒿)和“莽”(密生的草)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野草雜生”。
“蒿莽”兼具自然景象與抽象隱喻的雙重性,既可描述草木繁茂的實景,也能引申為複雜、荒廢的虛指,常見于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雙烈記》等古籍。
蒿莽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荒草叢生、雜亂無序的樣子。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叢林蓊郁、灌木叢生的地方。蒿莽也常用來形容思維混亂或言行不規矩的人。
蒿莽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4個筆畫。
《蒿莽》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陳風·蒿萊》:“蒿莽蒼蒼,白露為霜。”在這裡,蒿莽形容荒草叢生的景象。
蒿莽的繁體字為蒿蘚。
在古代,蒿莽的寫法稍有不同,使用的是小篆字“蒿蓬”。小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寫字體,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秦始皇時期。
1. 山林湖泊之間蒿莽叢生,猶如進入了一個原始世界。
2. 他的思維蒿莽不清,難以理解他的言行。
蒿莽可以通過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詞,例如:蒿坪(荒蕪的平地)、蒿萊(形容荒涼的地方)。
蒿莽的近義詞有:蓬蒿、荒蔓、草叢。
蒿莽的反義詞有:清雅、整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