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ituation at the lower levels]∶下面的情況
下情上達
(2) [feelings or wishes of the masses]∶群衆的情緒或意願
(1).指下級或群衆的情況或心意。《管子·明法》:“臣有擅主者,則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 唐 劉禹錫 《上淮南李相公啟》:“古之所以導下情而通比興者,必文其言以表之。” 明 劉基 《唱和集序》:“先王採而陳之,以觀民風,達下情。” 毛 *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卻在那裡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象。”
(2).謙詞。指自己的心情或情況。《晉書·陸納傳》:“ 納 後伺 溫 ( 桓溫 )閑,謂 溫 曰:‘外有微禮,方守遠郡,欲與公一醉,以展下情。’” 唐 韓愈 《答魏博田仆射書》:“比所與 楊書記 書,蓋緣久闕附狀,求因間粗述下情。” 宋 王安石 《謝孫龍圖啟》:“瞻望門闌,下情無任。”
(1).屈服順從;迎合奉承。 唐 王勃 《春思賦》:“未嘗下情於公侯,屈色於流俗。”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到官府百般下情,下鄉村十分豪興。”
(2).猶言歉意,不是。 元 施惠 《幽閨記·彼此親依》:“眼見錯,十分定。無事可奈,隻得陪些下情。”
“下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下級或群衆的情況、意願
多用于描述基層狀況或民衆的真實需求,強調信息自下而上的傳遞。例如“下情上達”。
謙辭,指自己的心情或情況
古代用于自謙,表達個人感受或處境。例如《晉書·陸納傳》中“以展下情”,或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不任下情”。
“下情”既反映古代政治溝通中對基層信息的重視,也體現語言中謙遜表達的傳統。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或組詞示例,可參考《管子》《漢書》等文獻。
《下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較為底層、實際的情感或信息,也可以表示人際關系中的真誠和親切。它可以用來形容直接、真實、質樸的情感表達,通常與心直口快、真心實意等詞語搭配使用。
《下情》的拆分部首是《水》(shui3),它與溜、涅、澡等字形成了一類。
《下情》總共有8個筆畫。
《下情》最早出現在《劉驿文集》中,形容一個人向下屬表達真誠情感的姿态,後來廣泛用于文學、社交、商務等領域。
《下情》的繁體字是「下情」。
在古時候,漢字「下情」的寫法相對簡化,為「下情」。
1. 他心靈手巧,雖然身份低微,卻能用下情打動上司。
2. 雖然他隻是個普通的服務員,但是他對每個客人都表達出真摯的下情。
1. 上情:指較高層次的情感或信息。
2. 中情:指介于上情和下情之間的情感。
3. 下情人:指心地純樸、真實的人。
1. 真情:指真實、真摯的情感。
2. 誠意:指真誠、誠懇的态度。
1. 虛情:指虛假、浮誇的情感。
2. 此情:表示含蓄、隱晦的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