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ghty;powerful] 威武的樣子
桓桓于征。——《詩·魯頌·泮水》
尚桓桓。——《書·牧誓》
(1).勇武、威武貌。《書·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 孔 傳:“桓桓,武貌。” 晉 陶潛 《命子》詩:“桓桓 長沙 ,伊勳伊德。” 唐 杜甫 《北征》詩:“桓桓 陳将軍 ,仗鉞奮忠烈。” 仇兆鳌 注:“桓桓,武勇貌。” ********* 《和朱總司令<南泥灣>詩》:“桓桓虎賁士, 中華 好男子。”
(2).高大貌。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巖巖天柱,大矣 周山 之峰;桓桓地軸,壯哉 崑崙 之阜。”
(3).寬廣、坦然貌。 宋 曾鞏 《朝中祭錢純老文》:“利害之際,人鮮能安。彼為惴惴,公獨桓桓。”
桓桓是漢語中形容威武雄壯、氣勢盛大的疊詞形容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詩詞,用以描繪人物、軍隊的英勇氣概。以下是詳細解析:
威武雄壯貌
形容人或軍隊威嚴勇猛、氣宇軒昂的狀态。
例:《詩經·魯頌·泮水》:"桓桓于征,狄彼東南。"(形容軍隊出征時威武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剛毅堅定貌
引申為意志堅定、剛正不阿的品質。
例:《尚書·牧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勉勵将士剛毅作戰)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字形演變:
"桓"本義為古代郵亭旁立作表識的柱子(桓表),引申為"大""顯赫",後疊用強化氣勢。
來源:《說文解字注》:"桓,亭郵表也。"(清代段玉裁注)
曆史用例:
漢代班固《封燕然山銘》:"桓桓上将,爰整六師。"(贊将領統帥之威)
唐代杜甫《北征》詩:"桓桓陳将軍,仗钺奮忠烈。"(頌武将忠勇)
文學色彩濃厚
多用于歌頌性文體,如碑銘、頌詩,常見于描述武将、軍隊或英雄人物。
例:柳宗元《平淮夷雅》:"桓桓其珪,衮衮其衣。"(以服飾喻威儀)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用于書面語、曆史題材作品或成語化表達(如"桓桓赫赫"),口語極少使用。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為權威出版方官網或公開學術平台,内容可靠性符合标準。)
“桓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huán huán,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威武勇猛的樣子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最早出自《詩經·魯頌·泮水》:“桓桓于征,狄彼東南。”,形容軍隊出征時氣勢雄壯。在《尚書·牧誓》中也有“尚桓桓”的記載,描述将士的勇猛。
引申為高大、寬廣之意
部分文獻(如、5)提到該詞可引申為高大的樣貌或坦然的姿态,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依托于古漢語的語境。
古代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詩詞賞析或文學創作中,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
“桓桓”是一個僅存于古漢語的疊詞,核心意義為“威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經》《尚書》等經典文獻,或查閱權威字典如《漢語大詞典》。
安全衣百喙難辭稗實白鯈半導體二極管把戲崩崩奔走如市瘭疽參宿草約遲局尺瑜寸瑕措施澱塞鈍角返舍風惠胱氨酸龜息畫目岬嵑見雀張羅間奏曲澆注加上劫灰計費泾清渭濁儁異劇作口幹舌焦練才論辨落成率法冒貫木骨帕首鋪馬劄子謙書起動電流染患日球柔願叡知審時度勢適值壽旦碎嘴炭疽桃蠹頭行人脫粒溫席五帝坐鋘鍬下番縣軍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