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ghty;powerful] 威武的樣子
桓桓于征。——《詩·魯頌·泮水》
尚桓桓。——《書·牧誓》
(1).勇武、威武貌。《書·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 孔 傳:“桓桓,武貌。” 晉 陶潛 《命子》詩:“桓桓 長沙 ,伊勳伊德。” 唐 杜甫 《北征》詩:“桓桓 陳将軍 ,仗鉞奮忠烈。” 仇兆鳌 注:“桓桓,武勇貌。” ********* 《和朱總司令<南泥灣>詩》:“桓桓虎賁士, 中華 好男子。”
(2).高大貌。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巖巖天柱,大矣 周山 之峰;桓桓地軸,壯哉 崑崙 之阜。”
(3).寬廣、坦然貌。 宋 曾鞏 《朝中祭錢純老文》:“利害之際,人鮮能安。彼為惴惴,公獨桓桓。”
“桓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huán huán,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威武勇猛的樣子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最早出自《詩經·魯頌·泮水》:“桓桓于征,狄彼東南。”,形容軍隊出征時氣勢雄壯。在《尚書·牧誓》中也有“尚桓桓”的記載,描述将士的勇猛。
引申為高大、寬廣之意
部分文獻(如、5)提到該詞可引申為高大的樣貌或坦然的姿态,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依托于古漢語的語境。
古代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詩詞賞析或文學創作中,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
“桓桓”是一個僅存于古漢語的疊詞,核心意義為“威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經》《尚書》等經典文獻,或查閱權威字典如《漢語大詞典》。
《桓桓》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精神飽滿、熱情洋溢、活躍奔放的樣子。
《桓桓》由兩個部首組成,即木(mù)和⼥(nǚ)。 根據《康熙字典》,《桓桓》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字義較早的出現在《詩經·召南·桓鵲》中,其中“桓鵲”是個謙稱,借指戰國時期各國的使臣。
《桓桓》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桓桓」。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有所變化。 根據研究,桓的古字形為「」,由兩個「木」字組成,象征着樹木茂盛的樣子;桓桓的古字形為「」,由兩個「」相連。
1. 他的表演讓觀衆看得熱血沸騰,精神狀态桓桓。 2. 桓桓的年輕人總是充滿激情,充滿了活力。
活桓、桓森、桓松
興奮、活潑、蓬勃
萎靡、無精打采、沮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