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潔白的牙齒。《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唐 權德輿 《六府詩》:“木蘭泛方塘,桂酒啟皓齒。” 宋 柳永 《思歸樂》詞:“皓齒善歌長袖舞,漸引入醉鄉深處。” 清 陳夢雷 《今日良宴會》詩:“清歌發皓齒,妙節協笙簧。” 郭沫若 《芍藥及其他·<丁東草·石榴>》:“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參見“ 皓齒朱脣 ”。
“皓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o chǐ(注音:ㄏㄠˋ ㄔˇ),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指潔白的牙齒,常用來形容人的牙齒整齊、白皙,多與美貌相關,如“明眸皓齒”。
最早見于《楚辭補注》,後廣泛用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在古典文學中,“皓齒”常與“朱唇”“明眸”等詞搭配,強化對人物(尤其是女性)容貌的描寫,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皓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牙齒潔白明亮,象征着人的美麗和健康。
《皓齒》的部首是牙,共有13個筆畫。
《皓齒》是從古代文學作品中引用的,最早出現在唐代楊衡的《洛神賦》中。
《皓齒》的繁體字是「皓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皓齒」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例如:「齑齒」、「皞齒」等。
她的笑容中透露着兩排皓齒,給人一種青春活力的感覺。
- 美齒:指漂亮的牙齒。 - 白齒:指潔白的牙齒。 - 明齒:指明亮的牙齒。
- 潔白:指非常幹淨明亮。 - 光潔:指非常光亮。 - 耀眼:指非常明亮。
- 黑牙:指顔色暗淡、不潔淨的牙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