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職責,職守。《荀子·君道》:“而人主之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梁啟雄 釋:“守司,猶職責也。”
(2).監守。《韓非子·三守》:“至於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鬼谷子·捭阖》:“﹝聖人﹞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 陶弘景 注:“司,主守也。”
“守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職責、職守
指個人或職位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例如《荀子·君道》中提到:“人主之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梁啟雄注釋為“守司,猶職責也”)。這一含義強調對職務範圍的明确認知與履行。
監守、管理
表示對某事物的監管或控制。如《韓非子·三守》中提及“守司囹圄”,即指管理監獄的職責。另如的例句“某晏城鎮守司左計使”,也體現了地方官職中的監管職能。
經典出處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守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例如的例句“能攻善守司職中後場位置”,借用了“守司”表達對職位的堅守。
“守司”一詞融合了“職責”與“監管”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描述抽象的責任(如君主對天下的職責),也可指具體的職務行為(如管理監獄)。其核心在于“守”的維護性與“司”的管理性結合,體現了古代漢語詞彙的凝練特征。
守司(shǒu s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守衛、護衛的人。它可以指代那些負責保衛某個地方或負責保護某個人的人員。
守司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宀(mián,宀字頭表示與房屋有關的意思),右邊是司(sī,司字頭表示與職務、管理有關的意思)。它總共有11個筆畫。
守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守”和“司”的組合。在繁體字中,守司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拆分,隻是字形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守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 “守” + “[{司}]”,括號中的部分表示有一個額外的部首在其中。這個額外的部首是“宀”,表示與房屋有關。
1. 他是負責守司城門的士兵。
2. 家中的守司護衛非常嚴密,保證了我們的安全。
組詞:守衛、護衛、保镖
近義詞:衛兵、門衛、護衛者
反義詞:竊賊、入侵者、破壞者
【别人正在浏覽】